【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宣恩县:酉水河畔笑声朗

A-   A+
发表时间:2020-07-20 17:33    来源:湖北文明网

  武陵腹地,层峦叠嶂。从恩施州城驱车南下,沿途百余公里,山路十八弯。

  一排排错落有致的安置楼,足有上万平方米的文体广场,黄色外墙的松坪实验小学……仲夏时节,湖北日报全媒记者步入宣恩县沙道沟镇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酉水情社区,眼前一亮。

  地处酉水东岸的酉水情社区,占地310亩,共建有66栋安置楼,2018年10月交房以来,陆续入住了沙道沟镇易地扶贫搬迁户1235户4596人,成为恩施州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社区、全省第二大易迁安置点。

  山下安居,胡婆婆乐开了花 

  鲜嫩的莴苣、四季豆,青翠的香葱、韭菜,透出浓郁的田园气息。

  在松坪社区,每栋还建楼前后,都用水泥砌围了一长溜菜地,居民户户有份。“菜地虽不大,但对我们易迁户来说,节省了不少菜钱。”家住5栋的易迁户王大清笑着说。

  王大清住的安置房三室两厅,干净、敞亮,“全家5口人,按政策分了125平方米,够住,一分钱没掏!”他介绍,他自己是个泥瓦匠,经常到附近打零工,妻子在镇上一家工厂上班,月薪2000元,收入有保障,孙女上学也方便。

  走进松坪实验小学,篮球场、带有200米环形塑胶跑道的标准运动场,教学楼、宿舍楼、食堂等设施一应俱全,主楼外墙上“杭州恩施一家亲,东西协作共育人”的红色横幅分外打眼。校长冯安禄介绍,该校是杭州市对口援建的,于去年9月1日开学,共接纳学生957人,其中易迁户子女约400人,每间教室都有多媒体教学设备。

  “学校还引入了智慧校园系统,在外务工的家长可通过手机APP远程查看孩子在校学习情况,对老师教学也是一个监督。”他介绍。据悉,小学旁边还有一所公办幼儿园正在建设,预计今年9月投入使用。

  大人外出打工或就近上班了,孩子们放学谁管?社区在党群服务中心一楼专门创设了“四点半学堂”,走进该学堂活动室,崭新的书桌、椅子摆放整齐,四周书架上摆满了《十万个为什么》等各类少儿图书,另一间教室还有小黑板、儿童玩具等。

  “来这里的孩子大多是留守儿童,正常情况下每天有二三十人过来,我主要辅导一下他们的作业,教他们唱歌、画画。”义工李文玉老师告诉记者。在松坪实验小学上二年级的张思宇来自椿木营乡,父母外出打工,住在镇街姥姥家。“我最喜欢看这里的故事书,有不懂的还可以问老师。”张思宇笑嘻嘻地说。

  路上,记者偶遇拿着扫帚、撮箕巡路的保洁员——来自红石板村67岁的胡应萍婆婆,“过去下一趟山,一走三四个小时,现在方便多了”,胡婆婆乐呵呵地说,当环卫工每月还有1300元,生活费够用了。

  沿着实验小学前行几十米,是社区老年人活动中心,记者看到,该中心内设棋牌室、舞蹈室、健身房,还有小超市,货架上有毛巾、牙膏、洗衣粉等日用品,供老人选购或搞活动时发奖品。“小区的老人茶余饭后,喜欢到这里打打牌、健健身。”松坪社区书记杨廉山介绍。

  “过去住山上,亲朋好友聚会难。现在好了,一个电话,几分钟就见面了。”家住47栋的雷昌宝老人说,他经常带着唢呐和几位老友一起吹拉弹唱,快活得很。

  家门口打工,感觉“爽多了” 

  搬迁只是手段,脱贫才是目的。

  沙道沟镇副镇长刘友军向记者介绍,为解决易迁户的就业问题,沙道沟镇在酉水情社区附近建起了50亩的扶贫产业园,引进了龙潭村走出的老板李文猛创办的准者体育用品有限公司进驻。上到产业园二楼的该公司生产车间,缝纫机声隆隆,数百名工人正在赶制休闲装。

  “我们就近招工250多人,其中酉水情社区的易迁户劳力82人,现在订单饱满,预计今年产值可达4000万元。”38岁的准者体育用品有限公司沙道沟工厂负责人陶明新向记者介绍,镇里对该公司给予了很多优惠政策,包括减免部分租金、招贫困户给补贴,为企业减轻了不少负担。

  在产品展示间,陈列了篮球服等多款运动装。受疫情影响,该公司现以电商平台在线销售为主,销往国内多个省份。

  30岁的青工杨立龙原住沙道沟镇金盆村,现住酉水情社区57栋。“过去住在山里,看病、买东西非常不便,现在出门就有超市、菜场,社区还有卫生室。”杨立龙说,过去他曾到上海打过工,如今在家门口打工,月收入有4000多元,还能照顾家人,感觉“爽多了”。

  与他有同感的,还有来自玛瑙村35岁的妇女景应翠。2018年在福建打工时,她因一场事故左腿被截肢,丈夫只好带着她和两个孩子返回老家,家门口的扶贫工厂让她重燃脱贫希望。“每个月工资有3000元左右,加上老公当乡村客车司机,家庭收入总算有了保障,再也不用外出打工了。”景应翠对记者说。

  据宣恩县易迁办介绍,2016年以来,该县共实施易地扶贫搬迁9631户33945人,集中安置率达95%,居全省之首,99%以上的搬迁户实现脱贫。该县利用安置点配套的一楼架空层,引进电子元件、服装加工、卫生洁具等劳动密集型企业55家落户。还利用东西部扶贫协作资金等扶贫资金,在安置点建设标准厂房2.7万平方米,共吸纳就业数千人,实现“一人就业,全家脱贫”。此外,还在易迁安置点创新推行“1+6”配套建设模式,即在每个安置点设立一个社区服务中心、一个扶贫车间、一个标准卫生室、一个文体活动广场、一个便民超市、一户一块菜地,让易迁群众安居乐业。(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李剑军 翟兴波 通讯员 李庆功 周济镗)

责任编辑:王炯
  • 湖北省文明网站

湖北省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主办    技术支持:荆楚网
投稿邮箱:hbwmwxxbs@vip.163.com    鄂ICP备18025215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6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