堰石村村民就近在扶贫车间就业。(通讯员 余琳琳 摄)
7月11日,天刚放亮,郭青海和老伴就下地干活。他们摘了20多斤四季豆,给儿子、女儿还有亲家各留一份,剩下的由菜贩子来收购。
郭青海今年62岁,十堰市张湾区黄龙镇堰石村人。村子在堵河黄龙水库深处,2017年,为保护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水质,全村348户、1200余人整体迁出库区。
当了半辈子渔民的老郭搬进易迁安置小区。他租下两个蔬菜大棚,种菜除了自家吃和送人,每月还能卖2千多元。
“住上新楼、有了地,再不用风里来浪里去,觉得心里踏实。”看着大棚里的黄瓜、茄子、豆角,老郭满脸笑容。
和他一样,堰石村人都搬进了新生活。
家住库区出行难
堵河是汉江最大支流。1976年,黄龙大坝横截堵河,形成黄龙水库。
堰石村曾是十堰市唯一不通公路的村,有10个组,散布在水库中的群山之间,进出只能到大坝旁的黄龙码头乘船,全村348户人家中118户是贫困户。
老郭原住4组,每次出门,先走20分钟山路到库边,再坐船到黄龙码头,而后步行半小时到集镇。
这算近的。9组村民回家,先坐船40分钟,之后还要翻越3个山头。
外地女子都不愿嫁进来。有个小伙子带女友回家,下船后爬了一座山,女友说啥也不走了,回镇上吃了碗面,跳上公交车跑了。
读书、看病都得到镇上。有一次,老郭打吊瓶打到一半,一看时间来不及了,拔下针头就往码头跑,“一天两趟船,赶不上就得掏钱住旅馆,舍不得。”
挣钱的门路,也在水上。
王世宝养了十几箱鱼。2012年,鱼一箱一箱死,亏了几万元。2016年冬,养的鮰鱼得了肠炎,死了近万斤。村里近百户渔民,家家都遇到过这种事。
外迁之初曾彷徨
2017年,运行40余年的黄龙码头因存在水污染隐患被关闭。堰石村唯一的进出通道没有了。
当年6月,堰石村生态搬迁启动。仅用3个月,全村整体外迁,拆除2942只网箱,207条渔船上岸,20多家农家乐关门。
65岁的刘安平原先住6组,搬出来时,和老伴带了一捧山里的土,“都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咱没有地了,水也吃不上,这心啊,虚得很。”
王世宝的网箱里还剩2万斤鱼,全都半价处理,“咱下游就是丹江口水库,是北方的‘水缸’。‘舍小家为大家’的道理,我懂。”
投亲靠友、临时租房,村民在集镇附近安顿下来,可诸多实际问题接踵而至。
2018年10月,村“两委”改选,新班子全村摸排,搜集反映强烈的共性问题有:没地,吃菜咋办?原先种的经济林怎么补偿?生态搬迁失地养老保险怎么办理……
“想开个会都不知道多难。有的不来,来了的交头接耳,手机铃乱响。”村党支部书记朱立俊是张湾区出名的能干支书,刚调任堰石村时,也手忙脚乱。
有钱可挣心气顺
2018年年底,位于黄龙集镇的堰石村易迁安置小区完工,92家易迁户搬进楼房,小区对面是镇医院,学校、超市、菜场都在旁边。
秦子瑞住3楼,一楼是生产环保购物袋的扶贫车间,650平方米,70多台机器。“老板是丹江口人,1个月要6万个袋子。我们30多人只能做5万个,都拼命赶工呢。”她是熟手,1个月收入2千多元,“老伴吃药能报销,女儿女婿在外面打工,村里的光伏发电站有分红,自己再勤快点,日子比从前好过多了。”
不远处,投资3700万元的生态搬迁安置小区即将完工,5栋楼,将住进220户村民。“这可是电梯房,全镇都没有的。”原先住8组的王有志看过新房,眼睛笑成两条缝。
镇政府统一协调,从相邻的村拨出土地,给堰石村村民种菜,生态搬迁失地补偿、养老保险等政策一步步落实,堰石村人的心气渐渐顺了。
王成家住2组,2017年搬迁补偿时漏掉他家一面挡墙。新一届村“两委”上任后,组织核查,很快补偿到位。“补了5382元,事先公示、事后公告,所有人心服口服。”朱立俊说,现在,村里开会,人一喊就来,认认真真地听,还能提出好点子。
朱立俊介绍,堰石村外迁两年多来,生态环境部生态环科院每月聘请第三方进行水质监测,黄龙水库水质始终保持地表一类水质,可直接饮用。
时近傍晚,堵河闪着金光,缓缓流淌。黄龙大坝上碧波万顷,水下数米,近一米长的鲢鱼,须尾可见。坝下,郭青海的大棚里,花生苗一簇簇、绿油油的,“好日子跟这花生一样,可算是扎下根来了。”(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戴文辉 通讯员 徐春晓 余琳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