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20年开始,5年内每年向133名家庭经济困难新生各资助6000元,年捐助金额80万元。
95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崔崑及其夫人朱慧楠教授,日前向华中科技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捐资400万元,设立“新生助学金”。
从2013年至今,崔崑院士夫妇捐资助学已达1000万元。
这样大额的捐赠,不冠名,不留影,婉拒媒体采访。老人说:国家培育了自己,要回馈社会。“希望可以帮助学生们安心完成学业,不要因为家庭经济困难而放弃学习。”
一块千锤百炼的“特殊钢”
崔崑1925年生于山东济南。上初中时,家乡为日寇铁蹄沦陷,崔崑只得辍学在家,父亲教他英语、数学,又请私塾先生教他语文。1940年,崔崑考上齐鲁中学高中部,这是一所难得不受日本人控制的教会学校,任课老师大部分是齐鲁大学教授或副教授。尽管生活艰苦,崔崑学习勤奋,第一学年各科成绩居全校高中部第一。
崔父是燕京大学毕业生。崔崑高中毕业后,父亲支持他离开沦陷区,去四川考大学。当时,他被三所名牌大学同时录取,他选择了西迁至四川乐山的武汉大学机械系。
大学毕业后,崔崑留校任教。后在国家调整中,武汉大学机械系并入新建立的华中工学院(华中科技大学前身),崔崑投入到华中工学院的创建中。1964年,崔崑带领同事逐步建成装备比较完整的金属材料与热处理实验室。1981年,他领导的华中工学院金属材料与热处理专业成为全国高校该学科首批六个博士点之一。
崔崑先后承担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近20项,研制成十种新型模具钢,获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15项,解决了许多生产难题。凭借在金属材料研究领域的杰出成就,1997年,他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崔崑年逾七十时,学校希望他继续留在工作岗位。他自学计算机,很快学会上网查资料、自己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利用计算机指导学生等。80多岁后,崔崑不再承担科研课题,但依然闲不住。他开始搜集资料,克服许多困难,于2012年完成著作《钢的成分、组织与性能》。次年,该书上下册陆续由科学出版社出版。至此,我国终于有一部全面系统的特殊钢专著。
2019年1月,在“讲好华中大故事”创意传播大赛颁奖晚会上,崔崑通过视频寄语华工师生们“为国多做贡献”。他还告诉大家,“我写的那本书出版五六年了,随着时代的变化,我一直在进行补充更新。”目前,第二版已经出版。
热心而又低调的“特殊钢”
2013年,崔崑和夫人朱慧楠、女儿崔明玲共同捐资420万元,在学校设立“勤奋励志助学金”,额度每人8000元。捐款在2013年至2017年5年内完成。学校相关负责人解释,以崔老师家里的积蓄,一次性拿不出这么多钱,崔老和家人就做了一个5年计划。
作为教职员工,这样大额的捐赠,在华科历史上也是极为少见的。有人建议以崔崑夫妇二人的名字为这个助学金命名,被二老谢绝了。
2017年,此事才被公众得知。湖北日报全媒记者曾赴老人家中采访,问及捐款动因,崔崑和夫人解释,他们不讲究吃、不讲究穿,工资有一些结余,就想捐出来,回馈社会。
2018年,崔崑夫妇又拿出180万元,注入到“勤奋励志助学金”。
今年7月3日,崔崑夫妇再捐资400万元,设立“新生助学金”。记者了解到,此次捐资同样没有仪式,连留影照片都没有拍,老人认为,是国家培育了自己,设立基金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是我的初心。老人还叮嘱“不要宣传”。
朱慧楠教授是华中科技大学原化学系化学教研室最早的教师之一,曾担任过理化系、化学系系主任。两位教授在科研领域勤奋治学,在生活中十分勤俭。几年前,人们才从媒体报道中得知,两位老人多年来省吃俭用,崔院士一件衬衣曾穿了30年。
据了解,“勤奋励志助学金”设立以来,已资助学校材料学院、化学与化工学院家庭经济困难且品学兼优的学生312人次,每人每年8000元。
许多受到资助的学生,从两位教授身上感受的不仅是生活上的有力帮扶,更是精神上的激励与鼓舞。
华中科大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学生张建明来自内蒙古,是“勤奋励志奖学金”的第一批获得者。家庭贫困的他当时面对一年5000余元的学费,望而却步,险些想要辍学。
2013年那次评选的8000元奖学金,解了他的燃眉之急。领取助学金时,张建明主动向崔院士表示感谢。“崔老告诉我,我的困难并不是困难,学校会帮助解决。这让我吃了定心丸,让我有机会读完大学。”而崔老叮嘱的“好学上进”,也成为了他发奋求学的信条。后来,张建明考取了内蒙古选调生。
材料学院2016级本科毕业生杨飞说,崔崑院士和朱慧楠教授在生活上淡泊名利、廉洁自律的品格,在科研中严格严谨、不断创新的科学作风令人敬仰,值得自己一生学习和追求。
崔崑夫妇捐资助学的事迹引发热议:“材化侠侣,家国情怀”。受资助者表示感谢,更多人表达感动、致敬和深深祝福。(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方琳 通讯员 高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