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0日,武汉所有舱医院全部休舱,医护人员在武昌方舱医院前庆祝。 新华社发
2月4日上午9时许,火神山医院迎来首批病人 楚天都市报记者刘中灿摄
3月19日,欢送河南援鄂医疗队 楚天都市报记者李辉摄
“太不容易了!”每一个人回看上半年的日子,都会忍不住发出这样的感慨。
在对抗新冠疫情的过程中,武汉是中心的中心。身处风暴眼中的医疗机构、身在救治一线的医护人员、被病毒击中的新冠肺炎患者,以及因为疫情而无法就诊的其他普通患者,他们都是这场疫情中最直接的亲历者。他们的这半年,交织了太多的紧张、压力与焦虑,也有太多的眼泪、汗水和挣扎。
所幸,终于走过了这些日子。
武汉市金银潭医院ICU主任吴文娟
扛过最难的日子
这是一次重要的成长
如今,武汉市金银潭医院已经是武汉乃至全国有名的医院之一。而在新冠疫情发生之前,作为传染病专科医院,就连许多武汉人都不知道它在哪儿。
6月29日,武汉市人民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为补齐医防融合短板,将武汉市金银潭医院和武汉市肺科医院作为武汉市疾控中心的临床基地。
“我们已经恢复了正常的医疗秩序。”金银潭医院ICU主任吴文娟说。
眼前的平静,让人很难联想到在刚过去的上半年,这家医院所经历的一切。金银潭医院是一家有近百年历史的公共卫生医疗救治基地,也是湖北省和武汉市的传染病专科医院。在静好的岁月里,对不少人来说,它只是位于闹市区之外的冷门医疗机构,而在2020年新冠疫情暴发时,它却成了万众关注的焦点。
在对抗这场疫情的战役中,全国看湖北,湖北看武汉,武汉看金银潭。疫情来得猛、发展快,前所未见,金银潭医院首当其冲,从去年12月29日收治9例患者到21个病区800多张床位全开,只用了20多天的时间。“一批批患者,源源不断地送到我们医院来。”吴文娟说。作为医院ICU主任,吴文娟干练、果断,说话时语速很快。在疫情之前,该院ICU只有5名医生、28名护士,新冠肺炎重症患者很快将病区住满,不停加开,仍然跟不上疫情肆虐的速度。
“有时候一天会送两百名患者来。”回忆起当时的情景,吴文娟的心情依然无法平静。高峰时期的ICU里是什么样的呢?“一般的ICU里是比较安静的,但那时候我们的ICU里根本静不下来。你在处理这个患者的时候,背后、隔壁、对面四面八方都有声音在喊你快来——呼吸机报警声、患者求救声、医护人员奔走说话声……有同事是这么形容的,他说感觉浑身长满手也忙不过来。”
很快,武汉市级医院来增援了,紧接着同济、协和、省人民等大医院也来增援,全省地方医院的医生也来了,国家队、军队、各省市区的医疗队也来了。“医护力量增加了,情况开始好转。我们金银潭医院ICU的原班人马始终坚守在红区里,一直守在一线的最前沿。”
新冠是一种全新的病毒,非常难以捉摸,一度让医护人员深感棘手。“我们有个医生加了一整天班,坐在地上大哭了一场。哭,不是因为太累了受不了,而是因为累成这样了,却在救治中看不到效果,深感无力。”她坦言,疫情中来到金银潭医院的专家不少,但直面狡猾的病毒时,挫败感成了压在人心头的一座新的大山。再大的腕儿,再丰富的经验,似乎都不起作用了,眼睁睁看着患者病情越来越重,拼尽一切力量也无力挽回,“一次两次,人就会对自己整个的职业能力产生怀疑。”顿了顿,她轻轻说,“那时候,谁没有崩溃过呢?”
所幸,经过最初的艰难探索,人们逐步摸清了它的规律,对策越来越有效。增加定点医院、抢建方舱医院和隔离点、加强小区封闭管理……这一系列措施起到了重要作用,“从传染病防治上来看,这些分级管理的办法阻断了传播,对控制疫情起到了关键作用。”吴文娟说,对比后来国际上的疫情数据,不难看出新冠病毒有多凶猛,而阻断它的传播路径有多么重要。“这真的是一场全民战疫啊!武汉人付出了很大的代价,哪怕宅在家里什么也不做的人们,也是在为抗疫作贡献。”
如今,当时的压抑、焦灼、紧张都已经过去。坐在简朴的办公室里,吴文娟说,打过这场硬仗之后,医院的救治水平和能力都升级了,这是一次重要的成长。
中南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程真顺
奇迹的背后
都是极为艰辛的付出
如今,正常的医疗秩序已经恢复了,但对于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程真顺来说,工作并没有丝毫放松。
在对抗新冠疫情的日子里,中南医院打满全场。程真顺更是全程驻守在一线:中南医院、武汉市第七医院、雷神山医院、湖北省内首次新冠肺炎远程会诊现场,都有他的身影;在决策咨询环节,中央指导组、省市疫情防控指挥部组织的座谈研讨会上,有他的声音;在科学普及前线,省市视频培训会议、新闻发布会、与海外华人华侨及医护人员连线,有他的分享……
如今的程真顺,仍然“忙得飞起”。他笑称,自己已经完全没有时间概念,因为有太多的事在等着他。
自从中南医院恢复正常医疗秩序以来,程真顺所在的科室就很快收满了患者。眼下,程真顺和他的团队当务之急,一个是治疗那些因疫情影响而延迟治疗的非新冠肺炎患者,一个是做好疫情防控常态化知识的普及。
新冠病毒是一个全新的病毒,没人知道它是什么,但疫情不等人,只能一边认识,一边治疗。程真顺表示,新冠病毒的特性、传染性、如何确诊和治疗都是在实践中逐步了解和摸索出来的,直到今天,对于新冠病毒感染肺炎的诊治和探索也仍在路上。“我们创造了一些奇迹,但奇迹的背后都是极为艰苦的付出。”程真顺说,要用科学的态度去面对当下的问题。随着复工复产的推进,对于新冠病毒仍要保持警惕、做好防范。
不少新冠肺炎患者康复后遇到了不同程度的新问题。70岁的李爹爹治愈出院后,完成隔离回到居住的小区,但他发现熟悉的街坊邻居变了。他第一次出门,邻居吓得扔下手中的塑料袋就跑;他到社区办事,遇到的人都有意无意地跟他拉开距离。
这样的事例屡见不鲜,让程真顺觉得特别揪心。在湖北省防疫发布会上,他专门强调,康复者不具有传染性,社会应接纳他们。他说,新冠肺炎的康复者需要更多帮助,大家应该一起努力,避免歧视发生、消除不必要的恐慌,“我是呼吸科的,作为专业人士我带头这样做了,这对其他科室、对社会大众就是个示范,以身作则比单纯说教效果好得多。”
在程真顺看来,每一名医护人员都可以从这次经历里去学习和总结,“我们跟这场百年一遇的疫情面对面过了招,有太多东西需要去思考和沉淀。这次全球范围的疫情,给全世界所有人尤其是医务人员都上了一课。万一将来再遇到疫情,我们的反应速度会快得多,应对方式会科学得多。”
这几个月对武汉人来说,尤其艰难。“许多人所经历的、所感受到的东西抵得上一辈子,不过我想,2020年纵然是有百般不易,但它也是值得铭记的。”程真顺坚定地表示。
85岁老人疫情期间家中摔倒骨折
线上咨询专家
强忍一个多月后成功手术
昨日,32岁的小美陪着外婆在家拄着拐杖,小心翼翼地进行手术后的康复训练。
“疫情期间,老人不小心摔了一跤,一个多月后就诊、手术,幸亏一切恢复正常了。”小美想起这次经历,仍觉得后怕。
韩婆婆今年85岁,和女儿、外孙女一同住在南湖。今年2月底的一个晚上,老人在卫生间泡脚,起身时不小心把水弄了一地,她着急想拿拖把擦地,慌忙中脚底一滑,重重摔倒,右侧髋骨处疼痛难忍,解下衣服一看,又红又肿。
“外婆这一摔,全家人都吓坏了。”小美回忆,当时武汉正是疫情严重时,大家连家门都不敢出,更别说去医院了。观察了一天,外婆的症状仍没缓解,小美于是拨打电话向多家医院咨询。
“一个又一个电话打完,我简直要崩溃了。”小美说,当时,几乎所有医院都成了发热定点医院,只接收新冠肺炎患者。随后,她“全副武装”冒险去了两家能接诊常规患者的医院,“到了急诊科一看,全是人,把外婆送来了也经不起这么等啊。”
无奈之下,小美在线向骨科专家咨询。通过分析症状,专家判断老人骨折的可能性非常大,但以当时疫情的现实情况,85岁的老人贸然前往医院,一旦感染新冠肺炎,危险系数远高于骨折。因此医生建议,如果不能及时手术,老人在家必须先静卧休养。
“按医生的建议,我们对外婆下了活动禁令,生怕她稍有不慎又一次加重病情。”小美说。每天外婆都忍受着骨折的剧痛,每晚痛得睡不着,又不敢动,连翻一次身都要全家上阵帮忙,上厕所也是家人合作把她抱进抱出。
如此苦等了一个多月。直到4月8日武汉解封,江城各大医院逐步恢复正常,小美立马陪外婆去了医院。
“没想到,当天整个看病的过程非常顺利。”小美说,她选择了武昌的一家大型三甲医院,并做好了花一天时间的准备。谁知,还不到1个小时,外婆就拍完了片子。医生确诊她是非常严重的髋骨骨折,需要做手术置换关节。
当即,医生开出入院证,老人和一名陪护家属要进行核酸、抗体、CT检测。一下午的功夫,所有检查全部完成,第二天一早便收到了核酸检测报告:阴性。4月9日上午,外婆顺利住进了医院。几天后,老人就做了关节置换手术。“医生告诉我们说,幸好在等待的这一个月里,我们把外婆照顾得很好,没出什么问题,手术非常顺利。我们一家人,这才长松一口气。”
如今老人已经在恢复中,按医嘱每个月去医院复查一次。“医院的秩序井然有序,看病再也不用紧张害怕了。”小美说。
新冠康复患者疫后就诊重逢恩人
经历一次生死
大家都还在真是太好了
昨日,60岁的赵女士回想起自己这半年的经历,连说“劫后余生”。
赵女士家住汉口,退休后在一家商场当销售员。今年1月底,正值武汉新冠疫情暴发,赵女士上班时突然感觉全身发冷、头晕、胸闷,请假回家休息不仅不见好转,反而出现高烧。
34岁的女儿小周察觉到不对劲,担心妈妈中招,便于1月21日陪妈妈到汉口一家三甲医院就诊。“当时医院急诊科的诊室、走道全是人,等候输液的排起长队,不少人自带板凳。”就在小周急得不知如何是好时,赵女士病情突然加重,胸口憋闷喘不上气,被紧急送往医院急诊留观室,CT检查、血液检查结果显示,双肺已经发白,医生判断十有八九是新冠肺炎。
赵女士随后转往汉口一家定点医院。她回忆,当天中午11时在门诊就诊,人挤人等了7个小时才见到医生,开处方、再排长队拿药,这个过程就耗时2小时,等到晚上近10时才打上吊瓶。她至今还记得,当时狭小的输液室没有地方坐,她担心人聚集太密,便和女儿举着吊瓶坐在门诊门口,冷得直发抖。“凌晨2点多,输液结束时,还有不少患者涌来医院,大家脸上都是迷茫无助的表情。”
这样的就诊经历,持续了3天。赵女士说,最长一次门诊就诊等了12个多小时。“每天筋疲力尽,提起去医院都害怕,但病情没控制住又十分担心。”赵女士说,她十分幸运,作为第一批确诊患者住进病房,当时她和所有的患者一样,十分恐惧。但所幸及时治疗,药物跟进,她的白肺情况很快得到及时控制。今年4月,在经过三次核酸检测后,她顺利康复出院。
赵女士还是一名糖尿病老患者,今年5月,她明显感觉血糖值飙高,药物控制不理想,家人劝她去医院看看。但赵女士的心里仍有阴影,一想到进医院又觉得自己会遇上各种麻烦。耐不住家人劝说,赵女士还是去了医院复查。预约挂号、分时就诊……诊疗过程很快,完全出乎她的预料。这一次,赵女士遇见到以前接诊的专家,十分高兴。“经历一次生死,再见这些专家们格外亲切,大家都还在,真好。”
一场疫情的冲击,带给一座城市的体验是复杂的。从疾病防控、医疗技术、诊疗理念,从身体到心理,从医院到社区,方方面面改写着人们的观念。疫情无情,制造了慌乱、恐惧、压抑,在对抗疫情的过程中,人们不断提升着认知与应对的能力。
从疫情的风暴眼中走出来,武汉的抗疫经验也发挥着更加深远的作用。一场又一场视频连线,武汉的医护人员将防疫、诊疗经验与世界各国的医生们分享,帮助当地对抗新冠病毒;当外地有疫情出现,武汉的医生们也组队出发,毫不犹豫再次奔赴前线。
如今,国家发改委安排456.6亿元加强公共卫生补短板,湖北启动建立重大疫情防治基地。湖北省推出《关于改革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的实施意见》等系列文件,统筹制定重大公共卫生、重大生物安全科技计划,从人才结构到硬件设施,多管齐下提升公共卫生应急处置能力;9月底前,武汉市要完成30余家在汉部省属、市区属医院改造,筹备1万张左右的隔离床位,其中重症床位数约1800张,负压病床数约1200张,负压手术室约100间。
“夏季是疫情窗口期,趁这个时间改造病床是为了有备无患。按照平战结合的原则,这些床位被称为‘可转换病床’,平时可作普通床位使用,战时状态可作隔离病床使用,不浪费医院资源。”武汉市卫健委医政医管处相关负责人说。
正如程真顺教授所说,“万一疫情再来时,我们的反应会更迅速,应对方式会更科学”。(楚天都市报记者 陈凌燕 刘迅 通讯员 李洁 李晗 高琛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