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卷离骚惊万代,千秋汩水照流年。
自屈原之后,宜昌成为了历代文人墨客的“朝圣之地”。李白、杜甫、王维、孟浩然、苏轼、王安石、陆游、文天祥等名家写下了5000多首吟诵三峡、宜昌、屈原的华美篇章。
诗歌穿越千年,文明挥洒峡江。
6月22日晚,“云上端午·诗意宜昌——2020屈原故里端午诗会”云上播出。诗会包含品读端午经典、礼赞抗疫英雄、聚焦脱贫攻坚和全面小康,展望美好未来等内容,涵盖朗诵、歌舞、戏曲等多种艺术表现形式。
“中国诗歌之城‘桂冠诗人’”吉狄马加和叶延滨、王家新、余秀华等10位“诗歌大使”穿越云端,为宜昌送上祝福。徐涛、温玉娟、岳红、林永健、乌兰图雅、云飞等10余位全国知名朗诵家、表演艺术家云上吟诵,同屏演绎经典。
2014年,中国诗歌学会授予宜昌“中国诗歌之城”称号,首届“中国屈原诗歌奖”颁奖暨端午诗会在宜昌举行。
2016年,宜昌与央视共同举办“中华情·致远方”端午诗会,其间开展了中国诗歌之城“宜昌诗库建设”。
2017年,宜昌成功举办第五届中国诗歌节,中国最高规格的诗歌节花落宜昌,“中国诗歌之城”这张名片更为闪亮。
如今的宜昌,满眼绿色满城诗,浓浓诗香溢诗城。人在诗中乐,文明诗中行。诗意飞扬,闪耀文明之光。
诗从峡江来
“矢志仰名流,修身道义求。风骚藏古寺,秃笔写春秋。”6月6日,屈原故里秭归,一场“诗在民间——2020屈原故里骚坛诗会”上,三闾骚坛诗社的农民诗人卢琼,用屈原家乡的乡音朗诵新诗《走进骚坛》。
每年农历五月,屈原老家秭归县的人们,都会用诗歌祭奠屈原。
“今年情况特殊,不能聚会,但习俗不能丢。”同为农民诗人的向富昌说。村子里的10多位农民诗人做代表,交流吟唱自作诗歌,忆念屈原。
“又是榴红吐艳时,群英荟萃展芳枝。八方墨客似潮涌,千首诗篇如水驰。凭眺遐观读书洞,俯身恭听橘花辞。浮沉功过皆前事,唯有孤忠耐憬思。”64岁的谭国洪,吟唱了一首《端午诗会》。
谭国洪是三闾骚坛诗社常务理事。他介绍,发轫于明末清初的骚坛诗社,是地地道道的泥腿子诗社。数百年来,诗社都要举行端午、中秋诗会,“我们虽然是农民诗人,传承的却是屈原伟大的诗魂。”
千年诗歌浸润的宜昌,在新中国成立以来,业余作者诗歌为代表的文学创作更是迅速发展。黄声笑、刘不朽、习久兰的诗歌作品闻名全国,甚至被推向海外。
改革开放,让宜昌文学创作迎来了春天,小说、散文、报告文学、诗歌进入迅猛发展的时期,涌现出了鄢国培、张映泉、符号、李华章、张永久等知名作家,《漩流》《同船过渡》《静观肃思录》等在文坛产生了巨大影响力。
这些闪亮的文学作品,赋予了宜昌这座城市深厚的文化内涵和高雅的文化品位,同时也营造了宜昌深厚的文化传承氛围。
人在诗中乐
千年沉淀,诗歌已悄然进入宜昌寻常百姓生活。
秭归屈原镇屈原村李国恒,在县城跑运输谋生。他驾驶座旁有一个工具箱,里面除了绳索、扳手等工具外,还有一本《骚坛》诗集。
等货时,李国恒会打开工具箱,翻看诗集。突发灵感,他就掏出手机写上一首诗,群发给诗友,任凭诗友们七嘴八舌地评论。他笑说:“我是屈原家门口的老乡!”
平时经营烟酒小店的宜昌市民王新,只要有时间就看书、写诗,最终出版了自己的诗集《月亮的左手》,“在我带动下,周围好多店主和商家也爱上了诗歌,甚至养成了睡前读诗的习惯。”王新说。
读诗爱诗“从娃娃抓起”,宜昌各中小学将诗词诵读纳入学校章程。走进西陵区桃花岭小学,镌刻着诗词名句的青石上,流淌着绵绵诗韵。驻足校园,诗词长廊飘逸出阵阵诗香。“学校倡导学生和家长每晚共同诵诗、品诗,让众多家长离开麻将桌,走进诗歌。”该校负责人说。
一场以“致远方——我爱宜昌”为主题的诗歌朗诵大赛,吸引1500多人参加,上至八旬老人,下至四岁孩童,比赛持续两个多月。
独特的土家文化,更丰富了宜昌人追求诗意生活的精神世界。
“郎在台上领奖状,妹在台下搓巴掌,心想鼓掌怕人笑,双手蒙住红脸膛,指头缝里细望郎。”当年在长阳土家山寨一所小学站讲台的民办教师温新阶,以这首内容情真意纯、叙事栩栩如生的五句子歌,在中国文坛崭露头角。
诗歌的力量,让人享受着诗意般的生活。一路走来,温新阶的诗歌、散文、小说创作成果丰硕,成为土家族实力派作家。“宜昌这方沃土,以最诗意的信仰、最滋养的精神源泉,给了我们生活的灵感、创作的快乐。”温新阶说。
“宜昌人对诗歌的热爱,已融入血脉中。”著名诗人吉狄马加说。
“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在宜昌,人们以诗追求快乐、享受生活,诗意生活诗中乐。
文明诗中行
6月4日,微信公众号“社区尔雅居”推出了一篇文章《春天故事酒来温》。文章开头写道:庚子初春,大疫来袭。白衣披甲,逆行江城。凡四万多名壮士,经六十余日奋战,强压新冠病毒,击退肺炎魔瘴。城池得以解封,生产得以恢复;国民经济步入正轨,人民生活趋于正常。尔雅诗社诸友衔恩嵌句,以“春天故事酒来温”为题,各抒己怀。得诗词30首,兹列于后。
翻看这个公众号,简介如下:“社区尔雅居”立足于中书街社区,辐射整个学院街办,是由热爱文学,热爱中华传统诗词文化,有一定写作功底的社区居民自愿结成的非营利性兴趣爱好型社团。
据了解,这个公众号出自尔雅诗社,是宜昌首个社区居民诗社。
公众号文章中,除了频频更新的诗作外,还有“钱包丢失慌,格格来帮忙”“让我们一起用爱,温暖这个寒冬”等等活动,见证爱心,感受文明。
在“中国谜语村”宜都市青林寺村,村中路口的廉政谜语石长廊中,写着这样一首谜语诗——“兼得广厦千万间,吉人逢水心甘甜,咱今口哑用笔写,二人到津水不见。”
谜语诗的创作者、农民赵兴寿说:“谜底是‘廉洁自律’。在这个只有1200多人的小村里,几乎人人会猜射,事事皆可谜。谜语如同吃饭、下地干活一样平常,不经意地融入每一个人的生活中。”
诗风盛行,滋养文明。2011年,宜昌被评为全国文明城市,成为我省首个获此殊荣的城市。2015年,宜昌蝉联;2017年,宜昌实现全国文明城市“三连冠”。如今,宜昌正全力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四连冠”。
“峡尽天开朝日出,山平水阔大城浮。”这是文学家郭沫若笔下的诗意宜昌。
在这座“诗歌之城”,每年举办端午诗会、千人诵诗等活动80余场,参与各类诗歌活动的群众10万余人次,其中近两万名群众一直坚持诗歌创作。
在这座“文明之城”,先后涌现出了“扶贫功臣”罗官章、“拥军慈母”罗长姐、“夷陵好人”李广佳、“信义孝子”李元成、“诚信楷模”李国楚、“红色义工”王华君等一批在全国产生影响的道德模范和先进典型,拥有注册志愿者60多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15%,培育出了“三峡蚁工”等24个优秀志愿服务团队、“英子姐姐网络助学”等35个特色志愿服务品牌。
“诗歌之城”与“文明之城”,交相辉映,熠熠生辉,凝练成这座城市的独特幸福底色和内在气质。
诗意村庄乐平里
乐平里,是诗意的村庄。
村庄干干净净,如同最简洁的素描。村民的房子在斜坡上韵味十足地分布着,上下错开,左右挪动,就像诗的长短句。屈平河把乐平里的一片沃土自然撩开,像一个空空的段落把诗分成两阙。
村内阡陌纵横,堤坎参差,田亩就像月亮弯弯,牛儿不用鼻绳,自由自在来来回回地犁地,身后就吐出一道一道诗行。这里山水灵光,云雾飘渺,处处都是梦中的图景。就是这个地方,诞生了伟大的诗人——屈原。《水经注》记载,秭归“县北一百六十里,有屈原故宅,累石为屋基,名其地曰乐平里”。
乐平里,是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中国伟大爱国诗人屈原的诞生地,是秭归规划发展的重点文化旅游区,并被列入湖北省旅游开发重点区域。这是一块古老而神秘浪漫的土地,四面环山,风光旖旎,犹如世外桃源;人文底蕴丰厚,让人充满向往。
乐平里至今仍保存着大量关于屈原的遗迹遗址,如“屈原八景”:读书洞、照面井、玉米田、擂鼓台、滴帘珍珠、伏虎降钟、响鼓岩、回龙锁水。当地民间文化氛围浓郁,农民自古以来就有吟诵“楚辞”古体诗的习惯,明清就自发成立了全国唯一以咏“骚体诗”为主,以纪念屈原、宣传屈原为目的的全国唯一的农民诗坛——骚坛诗社,并一直延续至今。乐平里历来是全球华人寻根祭祖的地方,尤其是台湾民众曾多次组团到诗祖故里拜谒。
屈原庙坐落于乐平里降钟山麓,为屈原出生地的人们祭祀屈原之所,史载初建于明朝,后数度重建,今屈原庙建成于上世纪80年代。屈原庙有屈原塑像,还有80多岁高龄的骚坛诗人徐正端。徐正端自1990年起义务看守屈原庙迄今已20多年,焚香、除尘、打扫庙宇、吟诵屈原著作、写诗、整理骚坛社员诗稿,被媒体誉为“为屈原守灵的诗人”。
乐平里奇闻轶事颇多,灵牛耕田一事尤为神奇。相传屈原携简出行,绳断简散,一农人取牛绳缚之,去绳之牛仍耕田、耙田自如,谓屈乡灵牛。《归州志》记载,“此乡牛不需绳引,如售之别乡,亦仅三日,自后非用绳不利;如他乡牛入三闾之境,过三日亦不必引绳,而自然贴服”。灵牛耕田奇事今仍可观之。
乐平里诗风蔚然,男女老幼出口珠玑,令人称奇。乐平里乡民生就诗风傲骨,因对屈原及其骚体诗歌的尊崇和作为屈子后人的特殊情感,他们诸事作诗,出口成章,千百年来沿袭至今。在乐平里,不光男人作诗,老人作诗,妇女、娃娃都能随口出诗,为乐平里一绝。(湖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