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李(中)和杨刚(左一)等人合影
刘萍身在云南却心系武汉患者
朱迪(前排右二)回浙江后仍为患者鼓气
杨刚、朱迪、刘萍、吉宁飞、邵方淳……不同的名字,却有着相同的身份——援鄂医疗队队员。
“共舆而驰,同舟而济,舆倾舟覆,患实共之。”除夕夜,3支解放军医疗队率先抵达武汉,此后,4.2万余名来自全国各地的援鄂医疗队,相继向湖北集结,以血肉之躯,搭建起庞大的生命之舟。随着新冠肺炎患者不断治愈,在院治疗人数不断减少,援鄂医疗队员的手机通讯录名单却越来越长。
虽隔千里,但守护从未缺席。
“老李,我们全家都是你的听众”
“我要登上,登上山顶,去寻觅雾中的身影……”5月30日,江苏省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杨刚医生和女儿依偎在家里,看着手机里老李从武汉发来的视频。
杨刚,江苏省第七批援鄂医疗队队员。老李,是他曾经救治的一名新冠肺炎重症患者,现在他更愿称老李为“忘年交”。
老李和妻子是2月14日,也就是江苏省人民医院援鄂医疗队整建制接管武汉市第一医院重症病区时,被收治入院的。老李71岁,有肺气肿加上多年的基础疾病,刚到医院时情况危急。他的妻子病情更严重,经全力抢救仍不幸离世。
相伴50年的老伴突然离开,病床上的老李只剩下悲痛和绝望。从那时起,每天都有医生或护士陪他聊天、拉家常。
杨刚说,老李年轻时是一名篮球运动员,嗓子好又会吹笛子,“我们还约定好了,出院时请他一定给我们来一首”。由于转到火神山医院,老李没能完成约定,这事让他一直感到遗憾。
4月13日,是江苏最后一批援鄂医疗队撤离的前一天,医疗队队长刘云带着杨刚和潘寅兵两名医生,一起到隔离点看望老李。《天边》这首歌,就是当时老李在隔离点和医疗队员一起合唱的。
“杨医生喜欢听我唱歌咧。”老李有些骄傲地翻出和杨刚的聊天记录。“老李,唱首歌吧,发视频和语音给我都行。”“最近有好的作品也发给我欣赏一下。”“老李,我们想念你的歌声了……”至今,这样的聊天就没有断过。
“我原本不敢出门,不敢同亲人朋友见面,杨医生说会一直关注我、帮助我。”老李说,杨医生做到了。
其实老李不知道的是,杨刚也一直通过歌声观察他的康复情况。“我不希望老李把康复训练当成任务,我鼓励他唱歌,多锻炼肺部,听他的喘气情况,还能了解他的生活状态。”杨刚说,“只要他愿意,我会是他永远的听众,我的家人也是”。
“我要带着全家一起去云南看恩人”
“哎呀,老邱,真高兴听到你的声音。”5月27日,老邱又拨通了刘萍的电话,千里之外的她还是那么热情。
老邱是2月21日康复出院的一名新冠肺炎患者。出院前,他当时的主治医生、云南援鄂医疗队队员刘萍留下了联系方式。老邱说:“从没医生主动给我留过电话,她是第一个”。
“以前我极少给病人留电话。但疫情期间,只要是我医治过的新冠肺炎患者,我都留下了自己的电话号码。”刘萍说,主要是希望他们出院后遇到任何问题,都能找得到人,也想通过已康复的人向更多人传递科学的疫情知识。
刘萍还记得在咸宁市第一人民医院ICU,第一次见到老邱的场景。由于肺部感染、血氧饱和度低,老邱的嘴唇和手指都是缺氧状态,加上心理压力,他整夜失眠、无法进食。
刘萍休息之余和老邱的家人联系,通过家人的鼓励,帮他一点点振作。老邱说:“虽然躺在病床上,但我的身上牵着两根线,一根系在亲人手里,一根攥在援鄂医疗队的手上,他们合力把我从死神那抢了回来。”
刚出院时,老邱一天要发好几条短信给刘萍,“我又喘不上气了”“肺纤维化会影响我的肺功能吗”……不论多晚,刘萍都会回复他。最令老邱感动的是,刘萍还帮他找了许多助眠攻略,“我出院很久了,她还记得我的状况。”
回到云南的刘萍,再忙,也会抽空一个个回复湖北康复者的信息。“我从不觉得是在和病人交流,因为每周都有来自湖北的问候,我很珍惜这份信任和关怀。我希望这样的时刻能久点、再久一点。”
云南医疗队离开咸宁时,老邱因在隔离点未能相送。他说:“等疫情结束,我要带上家人一起去云南面谢恩人。”
“这是我一直站在他身后的意义”
“吃饭了吗?最近生活如何?”“还在坚持做康复操吗?”浙江第五批援鄂医疗队成员、浙江省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康复治疗师朱迪,和新冠肺炎康复患者陈方(化名)的沟通,大多时候都是单向输出。
朱迪说,陈方曾是武汉杭州两地专家远程会诊的重点关注对象。疫情期间,陈方感染新冠肺炎病毒,咳嗽咳痰1周后,入住武汉大学中南医院。他还患有非霍奇金淋巴瘤、肺结核、痛风性关节炎、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等基础疾病,给治愈带来了不小的难度。
“患者有消极情绪,是很常见的。”朱迪说,虽然陈方不像其他患者那样积极反馈,“但这才是我一直站在他身后的意义。”
经过一段时间的住院治疗,陈方的核酸检测转阴,但轻微活动都会让他感到胸闷气促。陈方说:“正因为这样,我总是很沮丧,觉得自己好不了了。”
出院的时候,朱迪给了陈方一张出院卡,里面有浙江援鄂医疗队随访群二维码,还有朱迪的私人电话。“康复训练主要还是依靠湖北本地的医务人员,我们能做的就是给予康复者更多的心理支持。”朱迪说。
“从最开始我在家里进行呼吸训练,到能出门运动,都少不了朱医生的鼓励。”陈方说,虽然自己很少主动表达,但都记在了心里。
朱迪解释:“帮助陈方完成生理健康的康复工作只是第一步,帮他融入原来的生活和工作,重新实现自我的价值,才是最重要的。在这个时候,拉一把就很关键。”(楚天都市报记者 刘丁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