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3日,湖北省委省政府出台的《关于更大力度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市场活力的若干措施》(简称“30条”)中,有两条由省发改委牵头实施,即“持续放宽市场准入”与“创新和完善信用监管”。
省发改委副主任杜海洋介绍,近年来,全省发改系统大力推进“放管服”改革,推动“非禁即入”落细落实,推进信用信息在政府管理中广泛应用,成效明显。下一步,省发改委将在放宽市场准入和创新信用监管方面再加力度,营造更加公正透明竞争的市场环境,构建信用监管新机制。
确保负面清单“单外无单”
市场准入,是市场主体参与市场竞争的第一道门槛,人称“路条”。
过去,一些地方在出台市场准入政策时,往往设置一些有形无形的门槛,将非国有或中小型市场主体排斥在外。
比如,跨省域河流某一河道整治项目的环评,过去审批要求中介环评机构须具备甲级综合资质,仅抠这一条,全省能入围的中介没几家,几乎都是国企。
去年10月,随着《湖北省省级行政审批中介服务事项清单(2019年版)》的发布,关于上述要求具备甲级综合资质的“硬杠杠”被修改为“具备相应资质”。
不仅如此,很多行政审批中介服务事项也降低了准入门槛,如项目建议书、可研报告编制、初步设计及概算编制等,所有已备案且具有相应资质或能力的机构均可参与。
“这样就避免了一刀切,有利于打破市场垄断。”省发改委体改处负责人称,比起2018年版的该清单,2019年版清单只保留了111项,共减少20项,“瘦身”近1/6。
而在国家发布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2019年版),也仅保留131个事项,比2018年版减少20项。
杜海洋表示,今年全省发改系统将严格落实“全国一张清单”管理模式,坚决维护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的统一性、严肃性和权威性,确保“一单尽列、单外无单”。为此全省将全面清理规范市场准入事项,对各地各部门自行发布市场准入性质的负面清单,严格按照国家要求予以取消、调整或更名。
建立公务员诚信档案
4月20日,信用中国(湖北)官网共曝光52个失信被执行人(含企业),惩戒措施包括:纳入信用黑名单、银行不予贷款、不允许购买不动产、限制出入境等。
这样的信用“红黑榜”发布,在信用中国(湖北)官网已常态化。2018年,全省各行业首次发布红黑名单,向国家报送1.3万余个联合奖惩案例,全省164万注册青年志愿者享受了26条守信联合激励政策,部分被执行人则被法院采取限制高消费、拘留、罚款等措施。
2019年7月1日起,湖北省启动信用修复机制,首批20家企业递交信用修复申请,经严格的公示、终审等程序,相关失信记录被删除。
为落实“30条”,省发改委信用处负责人表示,将进一步推动联合奖惩系统实施应用,各参与联合奖惩单位要将省信用平台联合奖惩管理系统嵌入办公流程中,实现该奖惩管理系统与省政务信息共享平台等政务系统的深度融合。
同时,探索开展信用分级分类监管。充分发挥“互联网+”等先进监管技术作用,对监管对象分级分类,根据信用等级高低采取差异化监管措施。对信用较好、风险较低的市场主体,可合理降低抽查比例和频次;对违法失信、风险较高的市场主体,适当提高抽查比例和频次,依法依规实行严管和惩戒。
省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湖北省还将全面建立信用承诺制度,建立公务员诚信档案,将全省各级政府和公务员在履职中,因违法违规、失信违约被司法判决、行政处罚、纪律处分、问责处理等信息纳入政务失信记录,由全省各级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牵头部门协调组织政务失信记录的采集和公开。(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李剑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