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教巴东的朱晓岚老师:用思政课托起明天的希望

A-   A+
发表时间:2020-05-20 09:36    来源:湖北文明网

  “备课时,我陷入沉思。每年都能出十几个清华北大高材生的教育强县,却是国家级深度贫困县。教育改变了学子的命运,为何改变不了家乡的风貌?”

  2018年7月,杭州市景成实验学校教研组组长朱晓岚来到巴东县支教,挂职巴东县实验小学副校长。这段话,来自她的支教日记。

  从西湖之畔来到大山深处,朱晓岚发现,巴东的教育并不薄弱,县一中每年都有10多名孩子考入清华、北大,高考一本录取率在全省名列前茅。

  在与当地老师的交流中,朱晓岚得知,这里的百姓竭尽所能,把孩子送到交通相对便利的乡镇读书,造成了班额人数严重超标,多的班级人数近90人,最少的也有50多人。每位老师都要担任至少三门学科的教学,还要兼任住宿管理、食堂师傅和门卫工作,十分辛苦。面对教学,老师学科整合的意识有待提升,素质教育的理念还需加强。

  “我想,东西部教育协作扶贫,最重要的是通过交流改变观念,扶持改善基础教育环境,扩大师资队伍,提高教师素质,共同为孩子插上腾飞的翅膀。”朱晓岚在日记中写下工作思路。

  在巴东支教的一年半里,朱晓岚经常送教下乡,引导启发学生自主学习,深入探究。针对学生认知的难点,她利用软件技术,把枯燥的知识点,转变成生动的具体案例。在当地的官渡口民族中心小学、童家坪小学、和留守儿童集中的阳光小学等,她为年轻教师提出宝贵的教学建议,将多年的经验毫无保留地倾囊相授。她不顾山路难行,来到贫困学生向华、向金柱家中,为两位残障孩子送课上门,坚持整整一个学期。在教育扶贫的路上,她以最朴素的行动,践行着“人民教师”这一称号的责任与使命。

  作为学校思政学科的骨干教师,朱晓岚的《道德与法治》课程深受学生欢迎。

  “朱老师,啥叫工业?”二年级的孩子还不明白这么抽象的概念,而《道德与法治》课的魅力就是深入浅出。

  “工业?比方说,我们造路修桥要用的大机器就是工业的产物。”

  “哦!我明白了,我们巴东有一座跨江大桥!”“我知道,我们不远的三峡,有三峡大坝!”

  “是啊!这可是世界级的超级工程!中国路、中国桥、中国港!”“孩子们,我们的家乡,就是你们将来大展宏图的地方!”

  教育扶贫,意义深远。朱晓岚坚信,这样的思政课,一定能在孩子们心间埋下理想的种子,未来终有花开。(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邓伟)

责任编辑:李欢
  • 湖北省文明网站

湖北省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主办    技术支持:荆楚网
投稿邮箱:hbwmwxxbs@vip.163.com    鄂ICP备18025215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6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