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日,武汉大学中南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彭志勇(右一)和同事们一起查房。(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魏铼 通讯员 李晗 摄)
2020年的“五一”,对许多人来说是这段特殊日子里难得的欢乐假期。但对许多医护人员而言,他们还有着非同寻常的使命:有的来不及卸下疲惫,重回守护生命的最前沿;有的领命出发,进入新的“战场”……5月1日,湖北日报全媒记者走近三位历经战“疫”洗礼的白衣战士,体味他们的“劳动节”。
绝不松懈,让患者早日重见绿树繁花
“这次疫情暴发得很突然,我们临危受命打满全场。”5月1日8时30分,武汉大学中南医院ICU主任彭志勇穿上防护服,带领医护团队在ICU病房开始了忙碌,查房、病例讨论、制定患者治疗计划等,整整一个上午,他都没法喝一口水。
中午快1时,彭志勇总算可以脱下防护服,歇口气。他告诉记者:“目前,中南医院ICU有20多名患者,有的是心梗刚刚手术、有的是脑外伤。”彭志勇的心一直揪着。
61岁的刘先生患有严重的哮喘、呼吸衰竭,一直未能摆脱呼吸机。彭志勇把ICU病房当成第二个家,几乎24小时都在科室,累了就在办公室沙发上靠一会。终于,“守”得云开见月明,刘先生在昨天下午成功脱离呼吸机。
“近两周,从我们这转入普通病房的患者越来越多了,这是我感到欣慰的事。”彭志勇表示,五一小长假,自己和团队的医护人员毫不松懈,会坚守在ICU病房,帮助患者们尽早康复,“到户外看看绿树繁花”。
加倍努力,无愧沉甸甸的荣誉
“顾爹爹,您好,您的血常规正常,应该没有细菌感染,您把化验结果再给医生看看。”在武汉市江夏区金口中心卫生院范湖分院,检验技士甘如意把老人扶到医生办公室。1日,本可休息的甘如意却一如往常,穿着防护服、戴着护目镜,为患者查血。
自2月4日,甘如意四天三夜骑行300公里,从荆州市公安县老家骑自行车逆行回到武汉抗疫一线,已经80余天了。除4月8日,武汉“解封”第一天,她回老家看望父母外,天天都坚守在医院里。
回到岗位后,她每天为患者查血,查大便。特别是有发烧、咳嗽的病人,她都会特别仔细,查验标本,在显微镜下反复查找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形态、计数,力求达到最准确。给每个病人满意的结果,给医生当好助手,这是甘如意对自己的定位。
“现在,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为了让老同志有个喘息的机会,甘如意主动请缨,‘五一’这几天的班,她都上。”卫生院院长陈宗勇说。
虽然手上依然有反复洗手、消毒留下的点点皲痕,但这丝毫没有动摇这个爱美小姑娘的决心。“我年轻,恢复起来快,这没啥。”
几天前,甘如意获知了一个让她振奋的消息,共青团中央公布了2020年“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名单,她名列其中。对此殊荣,95后的甘如意有些腼腆:“这个称号沉甸甸,只有加倍努力,才无愧荣誉。”
转战东北,只因责无旁贷
“稍等一下联系”“我在和专家组为患者会诊”“实在不好意思,我又要去下一场会诊”……5月1日,当记者多次试图联系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赵建平教授时,电话那端的他总是匆匆数语便不得不挂断。直到中午时分,他才有了一小段间歇,谈了谈转战东北抗疫的近况。
自去年12月底连续工作在新冠肺炎救治工作一线的赵建平,4月15日受国务院疫情联防联控机制医疗救治组的委派,与其他四位专家共同组成了国家级专家组,抵达黑龙江省牡丹江市,参与输入性病例的救治工作。
来到牡丹江半个多月,赵建平说:“每天,专家组会分工,查房、巡诊、会诊、疑难病例讨论交叉进行,还要参与当地防控措施会商。”这样的节奏,让他回想起武汉战“疫”。从接诊医院首例新冠肺炎确诊患者,到临危受命为湖北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从共同制定我省新冠肺炎诊疗方案,到带领团队接管一个病区,赵建平在一线的4个多月里,一直都难有歇息。
当湖北保卫战、武汉保卫战取得决定性成果时,他又领命开赴新的战场。“黑龙江、牡丹江,在武汉最困难时派出了那么多医护人员支援,现在他们有需要,我责无旁贷!”
“有了武汉的经验,这边的治疗效果不错。”赵建平介绍,以方舱医院、救治关口前移等为代表的一系列武汉战“疫”成果已在牡丹江和绥芬河复制、实施,取得很大进展。
穿着防护服、依然奔走在五千里之外抗疫战场上的赵建平,感到很光荣。“全国也有很多医生、护士这样度过劳动节,大家一起努力,夺取战‘疫’的最后胜利。”(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胡蔓 龙华 通讯员 李黄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