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4日,武汉火神山医院,医疗队员奋力把首批送达的一位病人推上二楼病房。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魏铼 摄)
3月10日15时45分,随着最后一名康复患者向医护人员告别,武昌洪山体育馆方舱医院休舱。(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田悦 摄)
1月24日,3架空军运输机搭载着450名军医和大批医疗物资,降落在天河机场。(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魏铼 摄)
2月9日,武汉市红十字会医院,来自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的护士何国庆准备为患者注射。(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柯皓 摄)
2月18日,拥有1100张床位的武汉体育中心方舱医院有序运转。(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柯皓 摄)
3月9日,武昌区丽枫酒店康复驿站,68岁的康复患者代婆婆向医生护士表达感谢。(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李溪 摄)
4月14日,武汉雷神山医院最后一批患者转院。15日,该医院正式关闭备用。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魏铼 摄)
4月26日,武汉疫情防控保卫战迎来重要历史时刻——在院新冠肺炎患者清零。
这是一场与病魔抗争、与时间赛跑,只能胜出没有退路的决战;
这是一段众志成城、无畏艰难险阻,全力以赴救治生命的历史。
从一床难求,到每日新增3000张床位——
时针回拨3个多月,疫情突如其来,武汉三镇“一床难求”。从最初3家定点医院,到紧急腾出1200张床位,到再腾出7家医院……依旧无法满足需求。
救人,不容等待。武汉市红十字会医院,仅用1天完成医院改造,清退各类慢性病人330人,腾出了400张床位;武昌医院,院长刘智明熬3个通宵,组织完成医院改造,在2天内转出原有499名在院病人,腾出500张床位,自己的生命却定格在51岁。
非常时刻,非常之举。
火神山、雷神山医院相继开建。风雨之夜,数万名建设者火速集结,短短半月建起“两山”医院。
定点医院再扩容,增至50余家。
2月3日,首家方舱医院开建。16家方舱医院托起“生命之舟”,彻底改变了“一床难求”局面。在各地援鄂医疗队支援下,方舱医院运行30余天,累计收治轻症患者12000多人。
紧要关头,武汉市以每天增加3000张床位的速度往前推进,增加床位6万多张,实现了“人等床”到“床等人”的重要转折。
从一机难求,到中外调运火速入汉——
4月5日,在武汉市肺科医院,新冠肺炎重症患者老胡顺利脱离ECMO。
ECMO,又称人工心肺,是新冠肺炎患者生命的最后一道防线。
疫情之初,ECMO一机难求。为了近万名重症患者,2月23日凌晨,中央指导组物资保障组向国家发改委发出征集指令。
仅用18个小时,1台ECMO及30套配套耗材、30套动脉及静脉插管、30套穿刺包整装完毕,从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发往武汉。
2月26日,第二批征集指令发出。次日,由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援助的5台ECMO抵达武汉;仅用15个小时,16台进口的ECMO也从德国法兰克福紧急运到武汉。
无创呼吸机约1.4万台,有创呼吸机2900余台,血液透析机100多台,医用正压呼吸器340余台,空气消毒机1.5万余台……疫情最吃紧时期,共有6.5万台(套)医疗设备源源不断抵达武汉。
与时间赛跑中,一个个全力救治的难忘瞬间,是一个国家的承诺,是一座城市温暖的关怀,更是英雄的城市、英雄的人民的无言担当。
(本版文字采写: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余瑾毅 李墨 李源 黄磊 汤炜玮 通讯员 王敏 巩瑜 谢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