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作爱心馒头的所有程序,曾少峰都亲力亲为
小小馒头,并不起眼。可在疫情紧张时期,一个馒头却感动了不少人。
在武汉,一位叫曾少峰的中年男人,每天为社区独居老人、行动不便人群等免费赠送馒头,从初期的每天3000个,增加到5000个,再到每天1万个。如今,他送爱心馒头已经2个月,亲手制作、捐赠馒头40万个,覆盖武汉100多个社区。
曾少峰说,他还将继续送馒头2个月。届时,他捐赠的爱心馒头总量,将超过100万个。
走也要走回武汉
4月19日凌晨4时许,大雨如注。武昌杨园电力新村社区入口处的道能幸福食堂内,灯火通明。和面、压面、发面、上蒸箱、摊凉、留样、打包、装筐……几名身着白色厨师服、红围裙、戴口罩的工人,正在忙碌着。
“他每天都是第一个来,凌晨3点多钟就开始干活了。”一名工人说。他指的是曾少峰——道能义工组织创始人、武汉幸福食堂发起者,也是一名资深志愿者,今年46岁。
春节前,曾少峰回到大悟老家过年。正月初二下午,微信朋友圈一条“汉口某发热定点医院医护人员吃饭难”的消息,让他坐立难安。
“我要上前线!”他提起行李就要走。70多岁的母亲知道拗不过他,给他烤了两个饼揣着,懂事的儿子往他包里放了十几个口罩。
各地封路,车辆无法通行。“就是走也要走回武汉!”他说。出发时是下午4时许,走了20多公里,他碰到一个独自背包行走的年轻人,两人结伴步行到了镇上。
这个年轻人和三个朋友准备开车回武汉。曾少峰请对方带上他,几个年轻人不太乐意:彼此不熟,万一感染新冠肺炎怎么办?
带着一线希望,曾少峰与对方攀谈,得知开车的小伙子与他同村一位村民是亲戚。对方听说曾少峰赶回武汉是要帮助医护人员,不仅把他捎回了武汉,还把他送到电力新村社区。
“这个世界还是好人多。”曾少峰对记者感慨道。
馒头车间
爱心馒头装车
送馒头送上了瘾
“嘀嘀嘀”,清晨4时55分,倒计时闹铃声响起。曾少峰打开发酵机,将一盘盘发酵好的面团放入蒸箱。
“醒面30分钟,蒸20分钟,酵母粉用什么牌子、比例多少、放糖还是放米酒,我都清楚。现在我是专家,店长都给我打下手。”曾少峰得意地说。
5时15分许,第一批馒头出炉。热气腾腾,外形漂亮,散发出阵阵清香。
其实,疫情暴发前,曾少峰从来没有做过馒头。
2月中旬,社区80多岁的季奶奶给曾少峰打电话,说她吃不下米饭,想吃点包子、馒头,问他有没有。曾少峰给自己食堂的店长打电话,问能不能做点馒头。“又冷又难做,原材料也不好弄,做了谁要?”店长说。“你不管,做出来就行。”曾少峰回答。
他一口气购买了200袋、5000公斤面粉。“这是高筋面粉,做挂面的,不能做馒头。”店长说。
曾少峰傻眼了。他给十几个师傅打电话,请教用高筋面粉做馒头的方法。但是,做出来的馒头像麻将,又小又硬。
“可能是配方不对,或者是比例不对。”曾少峰分析。他夜以继日摸索了三天,反复试验,终于掌握诀窍,做出的馒头漂亮又劲道,还有好闻的香味。
刚开始,店里的压面机一次只能压50斤面粉,得花1个小时。制作3000个馒头,五六个人得忙上10余个小时。一天下来,曾少峰只能睡三四个小时,常常跟人说着话就睡着了。
2月21日,新鲜出炉的3000个馒头,就近在电力新村社区发放,发完了还有人排队。曾少峰决定,一天发放5000个。有员工抱怨:“你是个神经病,送馒头送上瘾了。”曾少峰不管不顾,把汉口发展社区幸福食堂的一台压面机搬来,又托人找来一位做老面馒头的熟手。
“我以为自己很厉害,他一来我就服了。”曾少峰说。这位师傅把压的面团厚度增加一倍,再一分为二,效率大大提升。
10天后,曾少峰决定每天送1万个馒头,但机器却开始撂挑子。他购买原装配件修理未果,干脆花1000多元买了一台新的。
至少少赚100万
从清晨5时15分,到上午11时50分,20分钟一个批次,一共33批次、1.2万个馒头依次出炉。每出来一批,先摆在台面上摊凉,再10个一袋分装,放进塑料筐里。
“前期可没有这些塑料筐,我们用脸盆、桶等各种容器来装。后来买了筐,就方便多了。18个白筐、2个红筐,一个白筐刚好装500个馒头,红筐装600个。”曾少峰介绍。
趁着摊凉的空当,曾少峰挑出几袋馒头,贴上标签。4月19日第一批、4月19日第二批……每个袋子上均记录着时间、批次等信息。
他解释,成品馒头都要留样5天,以便万一出现问题时可追溯。更换面粉、酵母品牌做试验时,他更要留5份样:放糖的、不放糖的、加米酒的、不加米酒的,还有一个故意等霉变的,以测试面粉的性能。
记者看到,馒头装车后,员工在上面盖了一层粉色桌布。“各个社区都会喷酒精消杀,虽然馒头都用袋子装好了,但盖上桌布更保险。食品安全不能马虎,既然做了就要做好。”曾少峰说。
据统计,过去2个月里,曾少峰已经送出40万个馒头。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一天要用掉500公斤面粉、五六袋酵母。“馒头成本低,关键是人工。我要是想赚钱,这2个月至少可以赚100万。”他说。
除了送馒头,疫情期间,曾少峰还做了不少好事:每天给驻扎在社区附近某酒店的陕西援汉部队官兵免费做饭,同时做450份盒饭送给社区工作人员;先后运来17万元的新鲜叶菜,捐赠给4个社区、3个干休所……汉口一社区书记给他打电话,请他为该社区供应蔬菜肉类。他一口回绝,毅然坚持自己的公益之路。
有付出也有感动
当天的馒头送走,记者发现,两位老人仍然留在食堂,给每个塑料袋贴上“道能义工幸福食堂捐赠”的标签。
“他一直给我们老人做好事,我们别的干不了,做这些小事没问题。”80岁的张思云老人说。2014年,自从曾少峰的幸福食堂开进电力新村社区,她就成了最年长的志愿者,每天主动到食堂打下手。另一位老人叫邓春平,今年71岁。
“不管下雨下雪,他们一天不落。”曾少峰感激地说。邓春平老人回应:“你才辛苦,每天3点多钟就起来干活,2个多月没回家。这几年,你天天帮我们老年人,我们心里有数。”
“老人们给我的感动,远远大于我的付出。”曾少峰说。疫情期间,他第一次给季奶奶送馒头时,老人连作了五个揖。他第二次送,老人塞给他一盒巧克力。
献爱心的过程中,曾少峰得了很多帮助。2月28日傍晚,得知他的酵母粉库存即将用完,江苏邳州爱心人士耿万瑞立即联系当地志愿者。29日一早,5名志愿者辗转购买了50公斤酵母粉,在10余名爱心人士的接力帮助下运到武汉。两天后,爱心人士又从江苏给曾少峰发来100公斤酵母。(楚天都市报记者 周萍英 摄影:楚天都市报记者 刘中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