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5日,武汉天河机场,志愿者夹道欢送北京协和医院医疗队。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柯皓 摄)
武汉加油,湖北加油!
武汉再见,湖北再见!
4月15日,最后一支援鄂医疗队——北京协和医院国家援鄂抗疫医疗队186名医护人员,与鏖战80个日夜的武汉挥手告别,踏上归程,意味着全国4万余名白衣战士使命已达,撤离战场。
曾经期待这一天来临,可真正到分别时刻,说再见是那么不舍。
“可以承担一个浩大的战争,可以承担重建家园的种种艰辛,可是却承担不了如此沉重的离情……”这是1958年作家魏巍写下的名篇《依依惜别的深情》。
62年后的2020年,“重启”的荆楚大地,冰消雪融,春暖花香,中国白衣战士和英雄的人民,泪飞如雨,离情依依。
恩人,道一句再见。
亲人,说一声珍重。
“你今天的泪,是对中国战士的最崇高的评价,是给予中国战士的无上的光荣。”
——魏巍 《依依惜别的深情》
2020年3月17日清晨,当第一缕晨曦划破武汉的黎明,一支移动方舱车辆方队缓缓启动。
43天,43名医疗队员,在圆满执行完武汉客厅方舱、青山方舱的救治任务后,陕西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成为援鄂医疗队中首支撤离的队伍。
同一天,首批49支援鄂医疗队、3787名医护人员,通过民航、铁路、公路等不同途径离鄂返程。
没有人山人海,无法夹道相送,武汉市民用自己的方式送别白衣战士。
那是百米之外的真情呼喊。天津医疗队启程,小区居民趴在阳台或窗口,振臂高呼:“谢谢白衣天使!”“武汉人民永远记得你们!”
那是隔着铁栏的深深鞠躬。云南医疗队出发,社区居民隔着小区的铁栏杆,挥舞国旗,一边抹泪,一边向白衣天使鞠躬、致敬。
那是发自心灵的深情约定。江苏医疗队离开,志愿者们送来连夜绘制的樱花防护服。此行匆匆,武汉欠你们的樱花、欠你们的拥抱,明年一定补上!
疫情阻隔了相互走近的脚步,却阻隔不了心与心的距离。
医疗队员们含泪回谢。在湖北的日子,多少泪,多少怕,多少累,多少煎熬和感动,翻涌心中,难以言说。
当病毒肆虐,武汉成为“离炮火最近的地方”,包括部队医疗队在内的346支“敢死队”、4.26万名医护人员,闻令而动,逆险驰援,筑起守卫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的白衣长城。
当拐点到来,武汉16家方舱医院“关舱”,武汉以外16个市州连续多日无新增确诊病例,每天出院人数几十倍、几百倍高于确诊人数,疫情防控取得阶段性胜利,医疗队终于可以回家。
伟大的出征,被仰望为星辰;伟大的返程,应当得到最高的礼遇和最深的敬意。
驶离途中,全程警车开道,警灯闪烁,骑警护航,武汉3000名交警按照“战时状态、战时要求、战时纪律”,送别医疗队离汉。
天河机场,医护人员的登机牌,登机口是“凯旋门”,航班是“胜利号”,机舱是“功勋舱”。
夜幕降临,武汉用整座城市的灯光向英雄致谢,“白衣执甲,逆行出征”“风雨与共,感谢有您”,璀璨了夜空,湿润了眼眶。
……
医疗队员流泪了,湖北乡亲流泪了,全国成千上万的人都流泪了。
泪光中,人民的敬意是战士们最美的勋章。
“在这惜别时刻,简直无一处不是友谊的诗,感人的诗。”
——魏巍 《依依惜别的深情》
幸得有你,山河无恙。
每一滴战斗的汗水,都弥足珍贵。
河北队员吴建朝回忆,在湖北的50多个日夜,每天工作时他都能感觉到汗水在防护服袖子里流淌。安徽队员俞霞被汗水浸泡后的手,竟导致手机指纹解锁都失灵了。病房如战场,生命重泰山,医疗队员穿上防护服,就得把自己铆在岗位上,汗水浸透衣衫,口罩勒出伤痕,七八个小时不吃不喝不上厕所,从不叫苦喊累。
每一次悉心的陪伴,都温暖如斯。
为与患者“无障碍”交流,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医疗队编写了一套《武汉方言实用手册》,有心又有爱。上海队员刘凯停下脚步,陪住院许久的87岁老先生欣赏久违的日落,温情暖心。江苏队“小可爱”李娟娟与76岁患者爷爷的对话,超萌超甜。感人至深的细节背后,饱含着援鄂医疗队对湖北的深切牵挂,更传递着全国战“疫”必胜的坚定信心。
每一份搭把手的援助,都霸气给力。
贵州举全省之力,把“最好的资源送到湖北”,支援鄂州的“打法”不断升级。“家底”并不丰厚的广西,对十堰开启“搬家式援助”,183万件医疗物资、201吨消杀用品、1082吨果蔬、15台负压救护车源源不断运来。临别前,重庆医疗队帮孝感建PCR检测实验室,广东医疗队为荆州组建网上医疗队,江西医疗队为随州搭建远程会诊平台,提供100辆救护车,留下“带不走的医疗队”。
生死相依,情深义重。
海南护士陈小妹多了一位“武汉妈妈”。在江汉方舱,她与开朗勇敢的患者黄阿姨结下母女缘,获悉自己将离汉回家时,她第一个告诉的是黄妈妈。她说:“武汉,将是我一生的牵挂,这里有我的黄妈妈。”
河南95后队员王亚娟收获了一份姐妹情,外加一个“武汉侄子”。在青山方舱,她与温柔热情的武汉80后护士苏洁并肩作战,配合默契。得知河南队要返程,苏洁6岁的儿子连夜画了一幅画。王亚娟说:“这是我今年收到的最好礼物。”
贵州医生蔡灵龙结交了一帮好兄弟。在鄂州,小到针头线脑,大到协调运输,医疗队员只要群里“@”一下,很快就会有志愿者忙里忙外。他说:“难忘每一声‘好哒’,我们都被你们宠坏了。”
重庆医生王越“从此荆楚是故乡”,她写下一封给武汉的“情书”:“我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女孩,但你却是一座辉煌的城。武汉,我的江城。我爱你,有所求。我要你在自此之后的漫长岁月里,平安,欢喜。”
硝烟弹雨,感动相随。
“患者收获健康和希望,我们收获感动。”天津第二批援鄂医疗队领队安建民声音哽咽。
“在武汉物资最匮乏的时候,却极力保障我们的物资供应。”云南队员施慧琼噙满眼泪。
“武汉之美,不止樱花,更来自武汉人民勇敢的心。”河南省人民医院副院长陈传亮动情不已。
“武汉人民传递的坚强和乐观,是我人生最宝贵的财富。”江苏队员陈晕感慨良深。
过命之交,永志不忘。
襄阳,辽宁医护人员下夜班的路上,戴着口罩的普通市民路过时,放慢脚步,突然对着大巴车上的医疗队员深鞠一躬。
荆门,命悬一线的患者经过16天的ECMO救治转危为安,他手执口琴吹起《回家》,送别来自浙江、内蒙古的救命恩人。
黄冈,一位小女孩举着一幅“感谢画”,坐在家人的电动车后座,追送湖南医疗队两公里。
武汉,4名患者从火神山医院康复出院,登救护车时突然转身,张开双臂,给军队医护人员一个大大的隔空拥抱。
那些来不及思考的举动,最能表露人的真心。只是匆匆一个瞬间,却胜过万语千言。
谢谢你们,为湖北拼过命!
谢谢你们,我们一起拼过命!
“这支巨流,行进着,行进着,越过了一道道水,一道道山,他们行进在枫林烧红的山野,行进在社会主义的东方……”
——魏巍 《依依惜别的深情》
驰援湖北的英雄回家了,山川动容,史册留痕。
他们,在忙乱中重建秩序。
大年初一,广东医疗队从武汉市汉口医院医护人员手中,接过了严重透支的病区。在这个由外科病房临时改建的病区里,一半以上是重症。加之没有划分“三区两通道”,整个空间已被污染。医疗队按标准对病区重新清洁、消毒,清理包括针头在内的成堆医疗垃圾,用木板胶纸隔出缓冲区。短短9天过去,希望的曙光渐现。
他们,在生死线上力挽狂澜。
3月21日,武汉市肺科医院ICU一区,来自北京、江苏、浙江、安徽、内蒙古、湖北等10家超强实力医院的12名呼吸、重症、心外等学科顶级专家联手,用全球最高生命支持仪器VVAECMO(体外膜肺氧合的最高形式),为一名休克的急危重新冠肺炎患者争取生的希望。虽然只有5%的希望,白衣天使却尽了100%的努力,ICU终于成为“I see You”(我看到你)。
他们,托举生命的“诺亚方舟”。
在16家方舱医院,85支医疗队、8000余医护人员守护着1.2万名患者,救命又救心。医护人员带领患者做健康操、八段锦、太极拳,而患者主动组成志愿队,帮助医护人员给病人发餐、维持秩序、翻译方言。这里,有最真诚的医患互信、携手战“疫”;这里,让“人等床”变为“床等人”,成为扭转武汉保卫战战局的关键一着棋。
病毒扼住了生命的咽喉,但它决不会让白衣勇士屈服。
湖北人民不会忘却,是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神圣使命让医护人员无畏“逆行”,不计生死;是医者仁心、不舍同胞的精神力量让医护人员眼中含泪,泪中有光;是战斗到底、誓死不退的战“疫”宣言让医护人员紧攥信念,不忘初心,赶赴这场惊涛骇浪的大考。
当全省6.4万余名患者顺利出院,武汉的重症、危重症患者从最高峰的9000多例降至如今的几十例,转归为治愈的比例从14%提高到88%;当具有标志性意义的雷神山医院“封山”,武汉67家医院回归正常诊疗轨道;当生病的武汉渐渐恢复元气,灯火可期,“白衣执甲”这个词注定刻在2020年的年轮上。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聚沙成塔,力比千钧。
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发生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在这场危机中,中国政府和人民彰显出前所未有的团结、冷静、顽强。
从千吨医疗物资紧急调配,为湖北解燃眉之急;到呼吸科、感染科、重症医学科等多学科专家集结,共商救治方案;再到武汉新发感染者降至三位数、两位数、个位数,最后到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双零”,无不体现一个国家的磅礴伟力,以及“生命至上、人民至上”的民族情怀,连世卫组织联合专家考察组外方组长布鲁斯·艾尔沃德不由感慨:“这是真正意义上的团结。”
时间是历史忠实的记录者。
中国抗疫的每一步,都是对人民生命高度负责与科学精准防治的统一,都彰显出了制度优势的巨大力量。正在经历这场洗礼的中华民族,必将以更大的信心、更足的底气迎来伟大复兴。(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崔逾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