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光友的“雷锋日记”映照纯粹初心:把一切献给党和人民

A-   A+
发表时间:2020-04-03 09:46    来源:湖北文明网

  老战士唐光友向国旗敬礼。

  唐光友与老伴一起缝补被子。

  上世纪八十年代,唐光友在住地张家湾照料五保户。

  咸宁市八一巷一栋公寓楼的阳台上,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迎风招展。这是今年春节前,咸宁军分区原副司令员唐光友生前最后一次亲手挂上去的。

  这位身患癌症的92岁老人,病危之时,谢绝入院治疗。他说抗疫一线病床位紧张,省下自己这一张,留给其他更需要的人;弥留之际,他捐出了生前最后一笔捐款:11800元,一生中有记录的捐款就达240余次;8年前,他就立下了捐献遗体用于医学研究的遗愿。

  2月23日晚上,他静静地走了,留下一个印有雷锋画像的日记本。一篇篇日记里,真实映照出他把“把一切献给党和人民”的纯粹初心。

  “我这一生是党和人民给的,一辈子报答不完党的恩情。”

  1月21日上午,咸宁市委书记孟祥伟看望慰问唐光友,得知他不愿住院治疗后,很着急。当天下午,中共咸宁市委和咸宁军分区又去做唐老的工作,没想到唐老还是没同意,他说,“住院要占一个床位,不能浪费一线的医疗资源,把床位留给更需要的人。”

  1926年,唐光友出生于丹江口市一户佃农家庭。家中9口人,父亲和两个兄长惨遭军阀土匪杀害,他7岁扛锄干活,饱受人间疾苦。1948年家乡获得解放,22岁的唐光友毅然参军。

  1949年3月12日,唐光友迎来了他军旅生涯的“成人礼”。

  那天夜里,唐光友在送信途中,发现小股土匪向习家店公所集结。他连鸣三枪,趁着土匪慌乱之际,跑到县里报信。很快,一个连的兵力赶到。此时的公所,已被200多名土匪团团包围。

  千钧一发之际,唐光友和战友向敌人发起猛攻,将土匪打得落荒而逃。因作战勇猛,唐光友被批准入党。那一刻,唐光友暗下决心:今后不管有多大的考验,都要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

  “我这一生是党和人民给的,一辈子报答不完党的恩情。”他在日记中这样写道。

  1963年,汉江发生特大洪水。时任襄樊公安大队中队长的唐光友,第一个跳进激流中,用身体封堵溃口。由于连续抢险作战过度疲惫,上岸后他一头栽倒在地,被紧急送到医院抢救。身体稍稍恢复,唐光友又继续投入战斗,因为表现突出,他被评为“抗洪模范”。

  在担任咸宁军分区后勤部副部长期间,有一次仓库失火,唐光友一面指挥灭火,一面亲自上阵扑救。一根房梁重重砸中他的肩膀,鲜血顿时直淌。战友为他感到后怕,他说:“作为共产党员,就应该随时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他把这句话抄在日记上,也时刻铭记在心里。

  “奉献永远和幸福、快乐、满足在一起。”

  疫情发生后,康光友对防控形势非常关注。今年春节后,他的癌症病情加重。

  2月17日一早,他让老伴把家里全部现金送到干休所,通过工作人员将这笔钱捐给抗疫一线。11800元,这是唐光友生前所捐的最后一笔款项。他这一生,到底捐了多少次款,连他最亲近的人也记不清,仅干休所有登记的捐款,就多达240余次。

  1963年,襄阳洪灾,正在那里抗洪的唐光友从身上仅有的130块钱中,拿出100元捐给受灾群众。

  1976年唐山地震,他寄去200元,灾区把钱退回,他又交了党费。

  1981年,听说国家出现财政赤字,他拿出全部积蓄和给女儿办婚事的钱凑成1000元,捐给国家。不料钱被退回,他就认购了1000元国库券,是当年咸宁个人认购国库券的第一人、第一多。

  2012年,他交特殊党费10万元;2017年、2018年,他连续两年捐款10万元;2019年,他一次性捐款30万元。

  和唐光友住一个院子的咸宁军分区政治工作处主任徐亚宗说,唐光友助人奉献的故事,多得就像星星竹海的竹子数不清,有的根本无人知道。

  1979年,唐光友被评为全军“雷锋式干部”,荣立1次一等功、9次三等功,1984年被国家民政部、原解放军总政治部授予“人民公仆、老兵楷模”荣誉称号,1995年荣获全国一级星火奖章……这些数不清的捐款,是组织授予给他的奖金,还有他的工资、津贴等平时的积累。

  “没有那些钱,我冻不着、饿不着,但它却能改变其他人的命运。”唐光友总是这样解释。

  在日记中,他这样写道:“奉献永远和幸福、快乐、满足在一起。一个人活在世上,就要对党对社会对人民作贡献,这样才能感受到自我存在的价值。人不能都名扬天下,但奉献的快乐却可以为千万人所享受。”

  “当干部就应该多吃亏,多吃亏才能有人跟随。”

  “当干部就应该能吃亏,能吃亏自然就少是非;当干部就应该肯吃亏,肯吃亏自然就有权威;当干部就应该常吃亏,常吃亏才能有所作为;当干部就应该多吃亏,多吃亏才能有人跟随。”在他的日记中,这样记载着他作为领导干部对于“吃亏”的理解。

  他先后把3个儿子送到军营。大儿子唐建国当兵复员,他把儿子推荐到最艰苦的地方当铁路检修工,天天爬山越岭,巡查线路;二儿子唐建江高中毕业后,他动员儿子去新疆支边,复员后在宜昌当电力工人;小儿子唐建海,当兵复员后在保险公司干外勤,长年累月在外奔波,2014年不幸因车祸去世;女儿唐建辉,下乡两年后招工到咸宁方向机厂,当了一名普通磨工。

  唐光友生病退休后,子女们都不在身边。湖北省军区准备让唐光友到武汉休养,把女儿唐建辉调到他身边,但他还是谢绝了:“不能因为我是模范就搞特殊。武汉不进,女儿不调。”

  “父亲嘴上虽然不说,但在他心里,还是觉得对子女家人有亏欠。”采访中,唐建辉说。病危前,父亲曾问她这么多年恨不恨他,唐建辉说:“现在我都退休了,还说这个干什么。”

  “他的爱分了太多份,留给家人的那一份就少了。”唐建辉的记忆里,父亲心里牵挂最多的都是困难群众。“家里很多事他记不清,贫困户情况他却记得一清二楚。”

  听到唐光友去世的消息,68岁的贫困户陈如纯哭了。2016年,陈如纯被诊断为肺癌,女儿残疾,2017年,孙子又患上了血液再生障碍。得知陈如纯的情况,唐光友从工资里拿出5000元送过去。“他比我年纪还大,我怎么好意思收。”推脱几次推不掉,陈如纯只得含泪收下。

  听到唐光友去世的消息,受老人资助的3名贫困生哭了。那一年,3人分别考上清华大学、厦门大学和武汉大学后,专程和父母一起赶到咸宁向唐光友报喜。看到唐光友身上穿着洗得发白的旧军装,家里几件破旧家具连油漆都快掉光了,中午吃剩的一点饭菜还要留着晚上吃,他们不禁泪流满面。

  听到唐光友去世的消息,咸宁市社会福利院院长张开平哭了。他曾经在干休所当了四年司机班班长。四年中,唐光友没有用过一次公车。

  “按照他的级别,完全可以派车,但他怕费油,坚持‘能给国家省一分是一分’,出门都是步行、坐公交。”35岁的张开平泣不成声,“可我当了福利院院长不久,唐老拉着一大车印花被子来了,福利院30多位老人,一人一床。您知道吗?唐老自己睡觉的被子,还打着补丁……”

  “我这一生,是党和人民给的,也应该把一切献给党和人民。”

  2月23日夜,唐光友平静离世。遵照他的遗嘱,不举行任何仪式,遗体捐献给了红十字会。作为一名抗癌斗士,他8年前就立下了捐献遗体的遗愿。

  时间回溯至2012年12月21日,党的十八大闭幕不久,唐光友受邀给咸宁市党政干部作报告。报告会上,唐光友袒露心声:“我有两个心愿,一是用10万元特殊党费成立一个扶贫助学基金,让更多的孩子获得教育成长的机会;二是作为一名食道癌患者,手术后还奇迹般生活了28年,肯定是有原因的,希望去世后捐出遗体用作医学研究,破解癌症治疗难题,让更多的癌症患者,像我这样能多活些年。”

  1985年,唐光友被确诊为食道癌,医生曾断定他活不过3年。刚开始,他没把癌症当回事:“挺一挺再说吧。”他依旧保持着平和乐观的心态。每天,他准时起床,开始3公里长跑。上午读书看报,下午或整理学习笔记或外出作革命传统报告,部队开展活动,他主动参与。

  1991年,唐光友食道出现粘连,病情不断加重。他问医生:“还有没有手术的必要?”

  “必须尽快手术。”医生说。

  “好,目标确定,主动出击。说不定还能多活一两年,可以为党和人民多做一点有益的事。”在与病魔搏斗的30多年里,他的身体除消瘦一点外,没有别的变化,精神也很好,专家说他创造了同类病例生存的奇迹。

  唐光友说:“别害怕,多运动,简饮食,心情好。这就是我的抗癌秘诀,也是我的生存之道。”

  在唐建辉的手机里,保存着父亲生前的几段视频,她时不时会拿出来和别人分享父亲生前的美好时光。视频中的唐光友,乐观开朗,精神矍铄,即使是生命最后两个月,他依然以坚强的毅力坚持运动,不愿病卧在床。

  在家人心里,唐光友没有离去,只是换一种方式活着。 (图片均由湖北省军区提供)(通讯员 田国松 何武涛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张泉)

责任编辑:李克伟
  • 湖北省文明网站

湖北省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主办    技术支持:荆楚网
投稿邮箱:hbwmwxxbs@vip.163.com    鄂ICP备18025215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6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