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大一院援鄂医疗队抢救重症患者纪实:不放弃一个病人!

A-   A+
发表时间:2020-03-28 08:57    来源:湖北文明网

  “保持冷静的头脑和持久的战斗力,用我们的专业和恒心,向组织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连日来,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第三批援鄂医疗队的微信群里,一份饱含激情的《与战友书》激发着全体队员的昂扬斗志。队员们表示,一定要发扬“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的医大精神,坚守阵地,直到最后一位新冠肺炎患者治愈出院。

  截至3月26日,这支由30名医生和30名护士组成,平均年龄不到40岁的医疗队已救治重症危重症患者174名,治愈患者117名。

  “生死营救”每天都在发生

  2月10日,中国医大一院第三批医疗队抵达武汉;2月11日,整建制接管武汉协和医院西院区13楼东重症危重症隔离病区。

  “我们来了!我们坚信,比病毒传播更快的是爱和希望……”中国医大一医院放射科医生王冠说。

  “都是各科室的骨干,能扛、能造、能打硬仗!”队员精干强悍,医疗队领队、中国医大一院党委书记王振宁提出的要求更不含糊:“不放弃一个病人!”

  2月20日上午,一名依靠呼吸机辅助呼吸的77岁危重患者突发气胸,血氧饱和度瞬间下降到86%。正在病房的一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栾正刚立即组织抢救,紧急穿刺放气,患者生命体征得以维持。但新冠肺炎的特点就是肺纤维化,气胸发生概率非常高。为降低患者风险,王振宁迅速组织紧急进行床旁胸腔闭式引流及负压吸引术。然而,患者从胸腔喷溅出的积液可能带有病毒,每一步操作都考验着医生的专业水平。

  消毒、切口、置管、引流、缝合……经过一个多小时的紧急抢救,引流管顺利排出气体,患者终于脱离生命危险,而队员们已浑身湿透。

  在重症病区,类似的“生死营救”几乎每天都在发生。

  “不管多重的病人,只要有1%的希望,就要做100%的努力 。”栾正刚说。

  重症病房里,有不少患有多种基础疾病的老年患者,救治难度大。为此,医疗队一方面根据队员专业分别组成呼吸支持、气管插管、清肺、ECMO、CRRT等专科小组,一方面精准施治,独自开展多项操作,包括无创通气、有创通气、肺保护通气、俯卧位通气等多种呼吸支持治疗;为突发气胸的危重症患者实施紧急床旁胸腔闭式引流术;为气管插管患者施行床旁纤维支气管镜气道探查及吸痰;为减轻危重症患者全身炎症反应,开展了中心静脉穿刺及血液透析滤过及吸附等一系列治疗。同时,医疗队通过建立各种应急预案应对各类突发事件,利用互联网建立形式多样的诊疗平台,组织开展危重症病例及死亡病例讨论等,突破救治瓶颈,提高救治成效。

  “你们在,我们就不怕”

  “你们在,我们就不怕啦!”“透过护目镜看到你们认真的眼神和每句坚定的加油,让我们增强了战胜病魔的信心”……40多天里,医疗队收到患者大量书面感谢信和致谢微信。

  由于住院期间没有家属陪伴,不少患者因恐惧、担忧而情绪低落。

  “病房里的护士就是最接近他们的人。护士不仅要完成专科护理任务,同时还承担了护理员、保洁员、心理疏导员的工作。每个班次只有6到7名护士,需要辅助45至50名患者,工作量是平日的3倍多。”护理领队高丽红说。

  尽管工作繁重,但护理质量丝毫没有降低:每天为重症患者测量6次生命体征,每小时为危重症患者测量生命体征,为腹泻、失禁患者清理大小便,为食欲差的患者补充营养,为进食困难高龄患者调整饮食……

  “做这些事,在平时也不算啥。但穿着厚厚的防护服,稍一走动,就浑身是汗。”护士周野说,“那感觉就像戴着口罩在长跑。”

  在危重症患者的治疗过程中,需要采取有创通气、肺保护通气、俯卧位通气、ECMO、床旁血滤等一系列高难度治疗手段,这对护理人员的技术水平提出了挑战。

  护理团队凭借过硬的专业素质,独立开展了第一例血液透析;熟练应用俯卧位通气技术,改善重症患者病情;改良了吸痰用具,极大降低了暴露风险;实施重患护理查房,显著提升了护理质量。

  经过医疗队的科学救治、精心护理,许多患者重获新生。一位老画家在出院时写给医疗队的感谢信中说:“你们用自己的命来救我们的命,这是何等崇高!感谢你们给了我第二次生命!”(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张卫华)

责任编辑:何霄
  • 湖北省文明网站

湖北省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主办    技术支持:荆楚网
投稿邮箱:hbwmwxxbs@vip.163.com    鄂ICP备18025215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6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