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郧西:志愿者在一线

A-   A+
发表时间:2020-03-22 21:47    来源:湖北文明网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湖北省十堰市郧西县防疫一线的“逆行者”中,有一群被称呼为“小喜鹊”的志愿者,哪里需要他们,哪里就有他们的身影。那一抹抹“志愿红”组成的郧西亮丽风景线背后,有着许多不为人知的暖心故事。

小喜鹊志愿服务队。

  言传身教的妈妈

  张兰是郧西远嫁安徽的媳妇儿,春节前带着11岁女儿回娘家。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她的返程计划。每天在家辅导孩子学习的她,得知招募志愿者的消息后,毫不犹豫地申请加入了。

  张兰的女儿在日记中写道:“从2月2日开始,妈妈每天穿着红马甲,戴着印有‘青年志愿者’的帽子开始工作了。有一天,我吵着要和妈妈一起去,妈妈听了,温柔地对我说:‘志愿者要求年龄为18-45岁……’我想,等我18岁的时候,我也要像妈妈一样,当一个志愿者……”

  赵春燕也是一名志愿者,她的14岁儿子在日记中写下一段段对话:“妈,都八点了,你咋还没回来?我好饿。”“爱心物资还有半车没卸完,好孩子,你再坚持一会儿。”

  “妈,你在哪儿呢?十点半了,你怎么还不回家?”“我在社区帮忙录入居民健康信息,还得一会儿,你先睡。”

  儿子无奈地写道:“这么敷衍的话,简直让我怀疑我是不是亲生的。”

  为了让儿子理解自己,赵春燕利用闲暇时间,为儿子讲述志愿者的事迹。每当这个时候,妈妈脸上流露出的自豪感深深地感染着儿子。儿子慢慢变得懂事了,开始学着承担家务,并在日记里写道:“等我长大了,也要接过这个爱的火炬……我爱这个‘不靠谱’的老妈。”

  鼓舞士气的小伙

  陈新林,今年30岁,从事健康教育工作,一个月来每天坚持写志愿服务日记。每天下班,无论多累,他都会把一天的经历与感受写下来与志愿者们分享,少则几百字,多则上千字,他通过这种方式为团队加油鼓劲。

陈新林在搬运物资。

  “雨后的一个早上,志愿者们一大早就开始搬运来自广西贵州的三大卡车爱心蔬菜,十几个人一组,争先恐后地搬运蔬菜,不知不觉蔬菜全部卸完……”这是陈新林通过写日记,记录下了志愿者们工作的点点滴滴。

  “陈新林的日记写得很实在,有真情实感,引发了我们内心的共鸣。他不仅日记写得好,工作也非常卖力,团县委纪岭书记表扬他是‘铁血男儿’。”志愿者王新雅说。

  并肩作战的伉俪

  柳冬冬、昌洪蛟是一对志愿者夫妻,柳冬冬是一名人民教师,昌洪蛟是一名电力工人。疫情暴发后,他们把孩子交给父母照顾,报名成为志愿者。

柳冬冬和昌洪蛟一起从事志愿活动。

  “没有过多犹豫,就跟先生一起成为志愿者,每天奔赴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我们身后是自己的父母、孩子、亲戚、朋友,是郧西所有的父老乡亲,哪怕枪林弹雨,也得有人去挡,哪怕洪水猛兽,也得有人去扛。”柳冬冬说。

  柳冬冬告诉记者:“有次在卡口执勤,实在口渴,一位素不相识的大哥送来一瓶矿泉水,他说:‘今天太阳不小,你站在这,太辛苦啦,喝口水吧。’没等我说谢谢,他就离开了。”“还有一次我在执勤,一个小朋友执意要送我一袋零食,特殊时期,孩子们的零食很稀缺,他却要与我分享。这些让我觉得这一切都是值得的。”

  以身作则的队长

  “哪里需要我,我来!”这是付道兵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2016年,他回到家乡参与扶贫易地搬迁安置房建设。疫情暴发后,他投身到志愿者队伍,扛下了春桥社区志愿队队长的重担。

  “作为队长,不仅工作要冲在最前面,还要时刻关心着每一名队员的身心健康,重活儿干多了,大家难免会吃不消,这也是我常担心的。”付道兵说。

  “有时候一天要装卸数百吨的货物,真不容易。任务刚一下达,队长二话不说冲在最前面,尽心尽力地带头干活,看到队长那么拼,我觉得肩上扛着的货物,也没那么沉重了。”队员向阳这样评价他们的队长。

  不甘落后的党员

  41岁的马金涛是一名共产党员,在郧西县职业技术学校任教。“媳妇儿每天都坚持奋战在防疫一线,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一名人民教师,我不甘落后。”马老师说。

 

马老师(左2)在搬运物资。

  “马老师平时忙于课堂教学,拿笔杆子的人,突然面对辛苦的体力活,我们最初还有些担心。但是马老师用实际行动向我们证明这种担心是多余的。手套一戴,撸起袖子干活的样子,我们这些‘小年轻’都自愧不如。”同事们这样说。

  积极踊跃的老师

  王新雅,一位郧西的回族姑娘,今年30岁,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在北京做一名声乐老师。返乡陪父母过春节的她,得知郧西团委招募防疫志愿者的消息后,放弃了陪家人的时间,加入了志愿者队伍。

 

王新雅(左)在发放传单。

  “小伙伴们很团结,大家不怕苦、不怕累,在志愿服务中结下了珍贵的友谊,获得了满满的正能量。”王新雅说。

  志愿者的故事平凡而伟大,这些鲜活的面孔,是数以万计奋战在防疫一线志愿者们的缩影,他们用实际行动赋予了“雷锋精神”更深刻的时代内涵。(十堰文明网 通讯员刘鹏)

责任编辑:何霄
  • 湖北省文明网站

湖北省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主办    技术支持:荆楚网
投稿邮箱:hbwmwxxbs@vip.163.com    鄂ICP备18025215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6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