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医疗队鏖战雷神山

A-   A+
发表时间:2020-03-17 13:16    来源:湖北文明网

  这是一个考核作风、检验实力的“阅兵场”。

  从接到通知到报名集结,再到抵达1800公里之外的抗疫最前沿,来自大连医大、锦州医大和14个市医疗机构的辽宁支援武汉雷神山医院医疗队,从命令发出到全员抵达武汉,不到24小时;从踏进雷神山医院,将空荡荡的A13病区建成达标并率先实现接诊,不到72小时;从第一个病区接诊,再到接管的17个病区全面接收患者,只用了7天时间。

  1013名辽宁支援雷神山医疗队队员夜以继日、争分夺秒,于2月12日接收首例患者,截至3月15日共收治患者1066名,出院523名。其中,有98岁的高龄患者,有年仅2岁的儿童;有双目失明患者,也有肝移植术后患者。

  争分夺秒抓建设

  雷神山医院整体参照战地医院形式采用模块化设计,规划1500张床位,共有32个病区。

  由于雷神山采用了边建设、边验收、边收治病人的非常规做法,辽宁医疗队到达武汉次日,立即与雷神山医院对接,研讨工作模式,明确工作制度,落实后勤保障,制定接收工作方案,并提出“五个一”同步实施建议,即接收工作与施工进度同步推进,做到完工一个病区、接收一个病区、筹建一个病区、验收一个病区、开诊一个病区,力求在最短时间开展救治。

  刚接收的病区里,空空如也。然而,疫情紧急,不容丝毫耽搁。从第一个接收的A13病区开始,辽宁医疗队无论是领队、主任、护士长还是普通队员,既当搬运工、安装工,又当清洁工、保洁员,昼夜奋战。困了,就坐在凳子上打个盹;饿了,就蹲在仓库外吃一口,他们毫无怨言。

  “疫情这样紧急,必须争分夺秒往前抢!”医疗队总指挥徐英辉说。

  2月14日晚,天气突变,狂风挟着暴雨骤然而至。医疗队员或在病区坚守救治患者,或顾不上冰冷的雨水,搬运医疗物资、调试安装设备,一直到次日天明。然而,他们不知道的是,为防止新建设施发生意外,医疗队领队李振兴、李壮、尚东等同志在大雨中昼夜坚守,及时排除多次险情,最终,医务人员和患者均安然无恙。

  随着病区开放,“隔离区”和“非隔离区”、病区与医院行政中心信息互通不畅问题暴露出来,已退休的大连医大附一院杨延宗教授获悉后,立即带着“医疗音视频实时互联系统”昼夜兼程赶到武汉,加班加点为雷神山医院安装实时互联系统,使医院实现多点、多地“无接触、无障碍、不间断”交流,也让诊疗变得更加科学高效。

  综合施策效果好

  对于医生来说,每个患者的情况都是不一样的,即便看似是相同的疾病、相近的年龄,但因为个体体质不同,接受药物的程度也会存在差异,对这类人的救治,个体化治疗显得尤为重要。

  雷神山医院收治的患者60%以上是老年人,基础疾病多,救治难度大。“大家会选出最优方案,目的就是降低死亡率。”为此,辽宁医疗队第一时间制定了《辽宁支援武汉雷神山医院医疗队新冠肺炎治疗方案》,在国家卫健委颁布的新冠肺炎诊治指南的基础上,采用中西医结合加速康复治疗方案,在每个病区配备一名中医医师,辨证施治,化裁加减,一人一方,从抗病毒到有效氧疗,从机械通气到全身支持疗法,取得了很好的临床效果。

  新冠肺炎病人不能由家人陪护,不少患者悲观无助、焦虑恐惧。为此,医疗队专家组总结实践经验,将共情医学、叙事医学等新理念纳入治疗方案中,用于患者的辅助治疗。医护人员在给予病人科学救治、精心护理的同时,还要通过各种方式耐心细致地给患者进行心理疏导与安慰,使病人心理舒缓、精神愉悦,激发起战胜疾病的信心。

  针对患者年龄偏大的特点,医疗队还特意给患者配备了iPad。老人们不会使用微信,医护人员就手把手地教,然后通过视频,让患者与家人联系沟通。家人的安慰成为治疗新冠病毒的另一剂良药。

  患难与共见真情

  “如果这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我将全力以赴。”这是A6病区护士张甜创作的歌曲《义无反顾》中的一句歌词。

  张甜负责护理重症病人,每天穿着三层防护服,除了给患者输液、采血、采集核酸检测标本、护理口腔、观察病情、书写护理记录本外,还要给病人翻身、喂水喂饭、处理大小便。

  奔跑、沟通、抢救,一个班下来,常常有透支的感觉。“患者的每一个需求,我们都要尽力去满足。”张甜说。

  这是张甜在雷神山医院战斗的常态,也是1013名辽宁医疗队员的真实写照。

  “有时是治愈,常常是帮助,总是去安慰。”在医疗队员全身心护理下,许多患者虽然身在隔离病房,仍然感受到了胜似亲人的温暖。

  患者在给队员的感谢信中写道:“这些天,正是有了你们的牺牲,你们的大爱,我们才能看到灿烂的阳光。”

  3月15日,又有170名辽宁医疗队员加入雷神山医院,至此,辽宁奋战在雷神山的医疗队员总数达到1183人,接管着32个病区中的18个病区。(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张卫华 通讯员 李壮)

责任编辑:何霄
  • 湖北省文明网站

湖北省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主办    技术支持:荆楚网
投稿邮箱:hbwmwxxbs@vip.163.com    鄂ICP备18025215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6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