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徐蓉。(同济医院供图)
“许多事我都从没碰到过,只能一刻不停地去迎战,去处理。”徐蓉沙哑的声音,急促的问答,让湖北日报全媒记者感受到,这次突如其来的大考对她而言,是一场必须赢下的战斗!
服务援军:满意是最好的褒奖
接到任务是2月5日晚,必须在3天内将同济光谷院区普通病房改造成隔离病区。作为华中科大附属同济医院护理部副主任的徐蓉,是身先士卒的责任人。火速转移患者,增加缓冲区隔断、添置呼吸机等设备,72个小时的争分夺秒总算成功开辟战场,16个重症病区、1个ICU病区,开放病床828张。来自上海、广东、山东、浙江、江苏、福建6个省市145家医院的2341位医护专家与同济医院800余名医护人员并肩抗疫。
除了安排饮食起居,让徐蓉感到极为迫切的是,必须让驰援队员在这个陌生环境里尽快熟悉起来,缩短磨合期。
驰援队到达前,徐蓉赶制了病区各种标识,统一张贴,方便队员快速熟悉环境布局、信息系统、工作流程等。每个病区还配备了2名至3名本院护士长,与驰援队员协同作战。
她建立联合护理部微信群,24小时待命服务,并从医护人员的日记、朋友圈里捕捉他们的需求。驰援队员的笑容,徐蓉视为最好的褒奖。
在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医疗队护理领队魏丽丽的眼里,这里暖意融融:一本颇具乡土气息的《武汉方言普通话对照表》让交流变得顺畅;一份医疗队员生日时间表让大家有意外的惊喜。医疗队缺防护鞋套,徐蓉立即从别的病区调来;有的队员牙龈发炎,徐蓉马上联系口腔科去治疗……
爱护团队:零感染背后的压力
“不能出现医护人员感染”是医院提出的底线。徐蓉的理解更为直白:“他们齐齐整整地来,就一定要齐刷刷地回去。”
一线护士出身的徐蓉,深谙这份职业的辛苦。“在如此繁重的工作下,往往会出现疏忽,如何帮助他们加强防范?”徐蓉思忖着,一味背诵操作规范,其实不够,必须想办法帮他们轻装上阵。
徐蓉召开联合护理部工作会,拟定了护理制度、规范、操作流程,并上墙公示,方便医护人员随时查看;组织有经验的护理人员完善咽拭子采样工作流程,录成视频,一一进行示范、讲解;优化核酸检测追踪流程等,让繁琐变得简单,最大限度让规范“易行”。
“这是一个不断尝试,边试边改的过程。” 徐蓉介绍。
病区里,一溜医护人员对着摄像头依次宣读交班报告;病区外,一排医护人员则通过视频,关注着每一个细节。这是同济光谷院区交班时的一个场景。来自徐蓉的创新,保护了医护人员,也推动了工作高效运转。
从可视化污染区、清洁区无缝隙交接班,到实行每班4小时弹性工作制;从上班、回酒店全程消毒隔离规定,到护理质量、院感管理督导,白天奔走病区发现问题,夜晚则思考规避,不断完善。30多个日夜,徐蓉制定完善的规范手稿几近尺厚,最多的修改13次。所有努力只为保证护理质量管理过程可视化、标准统一化、流程常态化、数据精准化,实现医护人员零感染。
照护患者:读懂无声诉求
“三分治疗,七分护理。”徐蓉认为,护士绝不是只遵医嘱的配角,更应有自己的思想和创造力。
病区里,收治的基本都是重症患者,不少老年人甚至难以清楚表达。怎样才能既不影响医患沟通,又能节省患者体力,减少交叉感染?
一摞漫画激发了徐蓉的灵感。她带领护理部发明《“点餐式”护理手册》,将医患沟通常用语,用图片形式做成可移动“沟通板”。如厕、抬高床头、疼痛等,患者只需轻轻指一下沟通板上相应的图片,医护人员就能立刻为他们服务。
“有时,不过是个脑筋急转弯,往前想一步,就能解决大问题。”俯卧位通气可有效改善患者氧合指数,但至少需要六个人配合才能完成。徐蓉又与战友们一道,发明了“糖果翻身法”,通过床单包裹患者身体,像包糖果一样慢慢翻身,一改以往耗时耗力且易碰掉插管的尴尬。
在横向上,为了让创新普惠更多病人,在护理部统一部署下,徐蓉结合最新诊疗方案,紧急制定了危重型新冠肺炎患者整体护理方案,为病人提供同质化、专业的整体照护,现已形成全国护理共识;在纵向上,徐蓉配合医院组成的护心、护肺等医疗团队,联合众医疗队组建护理专家团队,尽早开展肺康复护理指导,将关口前移。
面对康复:还有另一个战场
每个冬天的句号都是春暖花开。在徐蓉看来,患者彻底康复才算花开。
“病毒是陌生的,还需要不懈地跟踪观察。”徐蓉认为,患者出院并不是护理的终结,而是护理的另一个开始。
3月8日,在酒店隔离的51岁出院患者李红,意外地收到同济光谷医护人员带来的礼物。
原来,2月11日,李红到光谷院区接受治疗时,细心的护士在她随身携带的箱子里发现了一张纸,这是一封遗书。李红患有抑郁症,常常处于恐惧中,她担心自己治不好,便留下遗书。在同济和宁波医疗队努力下,李红于2月28日顺利出院。主治医护嘱托护理团队对她“格外关照”,密切跟踪。
“现在好多了,我又有信心了。”李红兴奋地说。
“这并非个例,在不少新冠肺炎患者心里,有不少结待解。一些身体上的不适,也需要关注,护理不能缺位。”徐蓉提议,每个病区组建一个患者微信群,开展延续护理,不定期随访。
2月13日,从这里出院的张梦成了“医患互动群”第一个患者成员。眼下,这个群里的患者或咨询专业问题,或彼此问候、相互温暖。目前,该院这样的群已有17个。
“不论在院内,还是在院外,我都愿做一个温暖的存在。”徐蓉说。(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胡蔓 曾莉 通讯员 蔡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