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的锦旗是最好的嘉奖。
闲下来,一看日历,已是3月9日。这是付学东在抗疫一线奋战的第48天。
付学东是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儿科副主任,疫情发生时,第一个向医院递交请战书。付学东说,这48天里的每一天,都将永生难忘。
救死扶伤天职所在
1月22日18时30分左右,一阵急促的电话声响起。“好,我马上到。”付学东接到支援一线的通知,匆匆放下碗筷,就往新冠肺炎定点医院武汉市七医院赶。
“早就做好了心理准备。”付学东说,1月21日晚,得知医院需要医护人员支援抗疫一线时,他连夜写了四份请战书。22日一上班,就分别交到了中南医院相关部门。
传染病,不怕么?“是人都会怕,怕是人性层面的。”付学东说,但自己是医生,救死扶伤是医生的天职。专业知识让他坚信,只要科学防护,是可以保护好自己的。
儿科医生,能行么?“从医32年来,接触过流脑、乙脑、狂犬病、水痘等传染病,自己有传染病救治的经验。”付学东说,虽然儿科并非呼吸类专业科室,但儿科有儿科的优势。更何况,救人面前,还分什么科室。
付学东临危受命担任七医院第一病区主任,带领七医院的6名医生和16名护士运营48张床位。
七医院原本不是传染病医院,第一个任务就是病房改造。“虽然之前没做过这事,但早有准备。”付学东的准备包括此前已经查阅了大量关于肺病、非典等传染病的资料。和团队商议后,紧急实施病房改造和流程规范:划定功能分区和总体布局,病房、潜在污染走廊、污染走廊、病人转运通道、工作人员通道,一个都不能少。
“所有遇到的难题都必须迅速解决,我们早一分钟,患者就多一分希望。”付学东说,从23时30分开始,第一病区率先开始接收病人,鏖战通宵,第一批24位患者入院,后续全部住满。
累,是不言而喻的。从1月22日进驻武汉市第七医院起,付学东就没有再回家。作为病区负责人,他每天要忙的事情很多:随访患者、排班带队、为经验不足的护士解决难题、为压力重重的患者和战友做心理疏导。付学东常常忙到错过用餐时间,盒饭凉了就用开水泡着对付几口,在外援医疗队到达前,每天只能睡两三个小时。
给患者更多希望和支撑
“刚开始,无论是医护人员还是患者,脸上都写着焦虑和不安。”付学东说,反而是患者的无助,让他迅速冷静下来,告诫自己要给患者更多的希望和支撑。
在没有特效药的情况下,付学东坚持不过度医疗,他决定停掉部分针剂,尝试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
“我是西医,理论上不能开中药处方,但跟团队以及相关专家沟通后,决定给患者尝试单方中药颗粒。”付学东的诊疗方案在当时不可谓不大胆。
果然,在跟患者沟通诊疗方案时,质疑有之,愤怒有之。面对质疑,付学东说,和患者深度沟通非常重要。作为一个医生,患者是否相信你,很大程度由沟通质量决定。
付学东坚持跟每一位患者做长时间交流,让患者清楚地知道自己目前的状态,正在接受的治疗,可能出现的状况等等。
信任在沟通中慢慢建立,越来越多的患者接受了付学东的诊疗方案。随访患者也是付学东从医以来养成的职业习惯。“在随访互动当中逐渐完善诊疗方案,并随时给患者以鼓励和安慰。”付学东说,信心是战胜病毒的良药。
2月12日,由中南医院接管的雷神山医院开始接收病人,付学东除了原有的工作任务外,又到雷神山医院做接收病人前的培训指导、技术支持。他强调的也是,医生应该给予患者更多的信心和希望。
截至目前,已有79位患者从一病区出院,良好的效果也给还在病房里的患者带来强大的力量。
历经苦难坚定信仰
付学东说,一个多月的时间里,他经历着,感悟着,也思考着。“总感觉有什么东西在心里激荡。”
2月29日,下班已是深夜,很累却睡不着。在书桌前静坐片刻后,他一字一句写下了入党申请书。
“这些天,在武汉最无助的时候,党中央一声令下,全国各地的同行驰援而来;短短十来天火神山、雷神山医院拔地而起;十多座方舱医院一夜建成,让我真切地感受到中国共产党强大的凝聚力和生命力。”
触动付学东的还有身边人。原本素不相识相隔千里的同行抵达武汉的第一件事就是组建临时党支部,无论分工还是合作,大家都朝着一个方向努力;坚持也好妥协也罢,也都是为了救治病人而战。脏活累活抢着做的,危险面前执意先上的,总是党员。
“信仰是共产党人的灵魂,是高举过头顶的信念。”付学东说,共产党人以信仰作为自己的精神之基,以身许党,以身报国,忠心为民。没有强大的国家作后盾,没有不计其数的共产党员冲锋上阵,不可能迎来胜利。
“我将无我,不负人民”,这铿锵誓言,犹如脚下的路眼前的灯,让付学东累并幸福着。
新增病人的数字一天天在下降,病房里的笑语多了起来。付学东说,疫情结束,他还会是那个平凡又普通的儿科医生,但希望从此能多一个身份,多一份责任:共产党员。(文/图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张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