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汉方舱医院累计1072名患者出院,数量居武汉方舱之首
3月1日,140名患者从江汉方舱医院出院。多日来,江汉方舱单日出院人数屡破百人,累计1072名患者出院。从高峰时期在舱人数1539名,到现在的380人,江汉方舱累计收治患者、出院患者数量居武汉之首。在这艘生命之舟上,医护人员奋力“划桨”,只为早日把患者送往健康彼岸。
傅新巧核实入院患者信息。(视界网 刘坤维 摄)
“最迟24小时解决”
“2月5日21时,第一个病人准点迈入江汉方舱。24个小时的连续作战,意志力就是战斗力。”2月6日,协和医院门诊办副主任傅新巧在朋友圈感叹。
2月4日,当傅新巧被通知参加江汉方舱建设协调、担任综合协调组组长时,她头脑一片空白。
江汉方舱开放床位1564张,相当于一个小规模的三级医院,医护人员由6家市属医院和20支援鄂医疗队组成,医院等级、专业、工作习惯各不同,方舱如何运转,没有现成的方案,没有可参考的流程。
“首先要统一步调。”3个小时后,傅新巧拿出一份包含医疗、护理、感控、后勤、应急等内容的工作流程和细则草案。
2月5日晚,刚安顿下首批150个病人,又有800个病人要紧急入院。傅新巧紧急调动40余名协和医护,简化分诊登记流程,避免病人扎堆。
信息化尚未启动,900多病人已入舱,病情如何掌握?傅新巧组织人员对照住院单,当天手工建档,两天核实完所有信息。
突发状况接二连三,方舱的每一个问题,“最迟24小时解决”,这是傅新巧立下的军令状。
杨超在整理医疗工作流程。 (视界网 刘坤维 摄)
“一张嘴、一双腿”理顺流程
方舱内医护人员来自五湖四海,疫情紧急,不容磨合,需要明确职责,投入救治。第一次见到医疗队员时,协和医院党委副书记、江汉方舱医院院长孙晖首先道歉:“请原谅,我不能征求大家的意见。战时状态下,只能采取武断的办法。大家觉得不对可以私下跟我说,根据现实予以流程再造,但不能拒不执行。”
江汉方舱总住院医师、协和医院血管外科党支部书记杨超就是“执行官”。收治首日,医护人员都不带手机进舱,通讯受阻,防护服下,千人一面。杨超靠“一张嘴、一双腿”往返穿梭于各个医疗小组间,介绍身份、相互认识,回答各种关于工作流程的疑问,核实患者的基本信息。他在方舱里一待就是12个小时,不吃不喝不上厕所。在他督促下,从病历书写、抗病毒对症治疗、中医药治疗,到CT检查、核酸检测、血液生化检查,各项工作开足马力。
首日患者大批涌入,救治时不我待,杨超决定各组医生先按照国家治疗方案用药,稳定病情,查房后再根据个人病情细化方案;方舱4个病区,医生分散,沟通不利,杨超设置两个固定的工作台,固定时间交流……
事情一件件解决,流程一次次优化。
王培红入舱前检查防护装备。(视界网 刘坤维 摄)
“爱道歉”的总护士长
“对不起,我们想办法解决。”在江汉方舱,总护士长王培红自嘲把道歉当作工作方法。
初入方舱,所有医护人员感受一致:工作条件差,防护设施匮乏,通信手段有限。
王培红不厌其烦地与相关科室沟通,落实后勤保障和相关辅助:“我的工作做好了,医患就有保障。”
长时间嘴没停,王培红嗓子哑了。每天穿梭在几个病区,衣服湿了干,干了又湿,每天凌晨2时下班时两腿就像灌了铅一样。
连续超负荷工作3天后,王培红出现了胸闷、头晕、出冷汗,她扶着墙出舱,喝了点牛奶休息一会后又重新进舱。
刚入舱的患者和医护,都会茫然,“总护士长”的角色就像是一个“大家长”。
一名女患者靠在角落抹眼泪,王培红询问得知因家人被隔离,没人送换洗衣服。她赶紧找来两套干净病员服。
“怎么样,还好吗?”只要碰到援鄂医护人员,王培红总会主动问上几句。她湿着眼眶说:“脱下防护服,她们都是孩子,我要多提醒她们,关心她们”。
在王培红眼中,方舱凝聚了大家的汗水和力量,每个人奋力做好自己,方舱才得以快速运转。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余瑾毅 通讯员 涂晓晨 周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