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护人员在重症病房内忙碌。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夏永辉 摄)
作为重点诊疗新冠肺炎病人的独立院区,襄阳市中心医院东津院区收治了全市约两成重症患者。
在该院区2号楼的危重症ICU病房,医护人员日夜奋战,与“死神”较量,挽救一个又一个垂危病人。
2月20日,湖北日报全媒记者走进这个重症病房,感受医者仁心的辛劳与奉献。
重症抢救至少3位专家会诊
“综合这个病人的情况,能够用无创呼吸机,就不要急着切开气管。”2月20日13时许,襄阳市中心医院成人急诊重症医学科主任曹锋生走出病区,一身疲惫,不停地接电话。
目前,东津院区重症病房有床位21张,累计治疗30多位病人,全是垂危病人。
“凡是转到这里的,情况大多很糟糕,我们一概接收。”曹锋生介绍,不少病人的双肺全白,呼吸困难,询问病情时连一句话都说不完整。
“我要死了,医生快救救我!”2月12日,57岁的患者陈先生被转到危重病房,已经喘不过气,拉着医生的手告求。
按照国家卫健委发布的诊疗标准,科室结合病人病情以及各项数据指标,调整抗病毒方案,增强免疫药力,用上心电仪、呼吸机、人工肺等治疗设备,展开抢救性治疗。
为做到精准施策,每个病人的治疗方案最少3位专家会诊通过,从而最大限度地提升病人治疗好转率。
危重病人转到ICU后,往往在短短数天的时间内,病情急转直下。曹锋生不敢懈怠,每天要在病区工作10多个小时,不断研究分析情况并修正治疗方式。
2月15日,陈先生终于熬过炎症风暴,病情减轻。“真是鬼门关前走了一遭。”他拉着曹锋生的手感激地说。
“能救回病人,就是我们最高兴的事。”曹锋生介绍,目前重症病房的救治好转率可达八成左右。
住院总值班连续工作28天
“住院总值班”是负责病房一线协调及一般治疗辅助性工作的医师岗位。住院总值班首先要协调各方关系,管好病床调配。
36岁的刘阳是东津院区重症病房住院总值班,记者见到他时,他说话有些有气无力。
“他们太辛苦了。”襄阳市中心医院院长何小明介绍,住院总值班以前是24小时值班制,即工作24小时休息24小时;疫情爆发后,重症病房的住院总值班工作节奏骤然紧张,不得不改成12小时值班制。
2月初,一对母子患者转入重症病房,母亲70多岁,儿子40多岁,患有尿毒症。
“若一方不测,另一方受到的打击太大,会导致免疫系统崩溃。”刘阳马上安排,不要让两人住在一起,医生护士讨论他们的病情时,不要说名字,只能喊床位号码;而且不仅这两名患者如此,称呼所有的患者都只能喊床位号码。
医护人员告诉老太太,其儿子病情变好,转到一般病区去了。经过一段时间治疗后,老太太的病情开始好转。
住院总值班除了沟通协调,还要负责诊疗方案落实、取样检验、透析抢救等事务。刘阳在南方医科大学在职攻读博士,是襄阳为数不多能熟练操作“体外人工肺”的医生。
2月20日,他在连续上班28天后,原本要在酒店休息隔离14天。但当天有病人“人工肺”要穿刺、拔管,不得不把他临时喊回来。
“上方软管长15厘米,从颈部静脉往下穿;下方软管长40厘米,从大腿静脉往上穿。”刘阳给其他医生做示范,“到达心脏附近的偏差,不能超过3厘米,否则白干了,或者出事。”
“每一步的操作,都关系到病人的安危,一定多方审慎评估后再动手。”刘阳说,特别是在穿戴着防护服、目镜、口罩及手套,行为不便的时候。
护士每天引导吸痰10多次
“大部分病人从普通病区转来时,心理特别恐慌。”33岁的护士张倩告诉记者,护士这时要及时进行安抚,引导病人配合治疗。
2月13日晚,一位年近六旬的老爷子,转到重症病房后呼吸窘迫,但他思维却很清晰,情绪十分紧张,一直盯着别的危重病人看,盯着自己的心电及血压等监控仪器看。
“您不着急,我在这里看着呢;现在要给您戴上面具,来,我们配合呼吸机的节奏,一起慢慢试一下。”张倩轻声安慰他,引导病人镇定。老爷子很配合,渐渐地安静了下来;10来分钟后,血氧饱和度由50多上升到了90多;到了后半夜,还睡了几个小时。
平常,张倩主要负责病情监测、看管护理、设备操作等事务;病人病情如何发展,相当程度要看护理得好不好。
通常病人肺部有痰液,张倩得用负压吸痰管给他们吸痰;为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张倩还要定期给病人做口腔护理。最多时,张倩一天得给病人做吸痰10次以上,口腔护理3次以上。
“此时病人都是张着嘴喘气,飞沫就在眼前。”张倩介绍,为防感染病毒,大家在病房工作时,不得不连续6个小时以上穿戴着厚厚的防护装备。
防护服及口罩、手套穿戴久了,人容易出汗,衣服很快就会湿透。病房里不能开空调,湿衣服又让人感觉到冷。2月14日下雪,大家冷得受不了,不得不找个电油汀或电取暖器烤火。烤一会儿后,前胸暖和了,后背变得更冷了。
“大家都是这样的,我不要紧!”张倩告诉记者,对医护人员来说,大家只有一个心愿,就是希望患者早日好起来!(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夏永辉 通讯员 姚敏 程婉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