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冈市“亲·听”百姓宣讲走进团风县白坳村

A-   A+
发表时间:2025年11月13日    来源:湖北文明网

秋日的牛车河畔,天高云淡。一阵铿锵有力的《威风锣鼓》在团风县总路咀镇白坳村响起,不仅唤醒了乡村的宁静,更敲开了黄冈市“亲·听”百姓宣讲活动的帷幕。11月11日下午,这座鄂东小村一改平日的模样,成了理论宣讲、故事分享与文艺表演交织的欢乐大舞台。

多元视角话发展

“走在团风的街头,你总会看到那些穿着红马甲的志愿者。他们是文明的使者,是这座城市最温暖的风景……”清亮的声音来自团风县问津中学但店校区七年级学生易思雅。作为“亲·听”宣讲团年纪最小的成员之一,她讲述的“团风:让文明之花绽放新时代”,没有艰深的理论,只有街头巷尾的志愿者、校园里的琅琅书声、老街商铺的诚信经营。从她的视角看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倡导的“提升人民文明素养和社会文明程度”,正具体化为家乡的一草一木、一言一行,浸润着每个人的心田。

少年眼中的文明新风,在白坳村后备干部陈盛那里,则转化为了脚下坚实的土地与手中蓬勃的产业。这位退伍军人一上台,质朴之气便扑面而来。“全会说要‘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这话听着大,落到我们村,就是脚下这条从泥巴路变成的彩虹旅游公路,就是村里的香菇基地和农家乐变成的共同富裕‘钱袋子’。”他不用讲稿,如拉家常般细数变化:过去年轻人外出打工,村子空了;如今家门口就能就业,家人团聚了。“这种踏踏实实的幸福,是多少钱都换不来的!”眼下,他正尝试通过电商,将白坳村的红色历史、绿色农产品和金色风光“三件宝”推广出去,让家乡的美被更多人看见。

陈盛口中的那条“彩虹路”,正是牛车河片区巨变的起点。对此,老党员江福川感触颇多。“过去我们是‘守着好风景,过着穷日子’。”他洪亮的声音里带着激动,“自从这条路修通后,污水横流的地方成了景区,冷清的乡村变得热闹起来。沿线景点一年接待游客200多万人次,拉动周边群众灵活就业3000多人,经济创收超过1.2亿元……”说到这些变化,让江福川感触最深的是乡亲们从唉声叹气,变成讨论怎么把农家乐办得更有特色。在他看来,这种从“要我发展”到“我要发展”的转变,是乡村振兴最宝贵的成果。“这一切变化,不正是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的生动体现吗?”江福川说。

道路通了,人心齐了,发展的思路也更活了。在随后的互动环节,村民们对牛车河的景点、美食、住宿如数家珍,争先恐后地回答里,满是对家乡的自豪。

这份自豪,在杜皮乡雪山岭村支书孙小林身上,化为了带领乡亲们“播”出好日子的干劲。他分享道,过去村里流传“有女莫嫁叶家冲,十年到来九年空”,而去年,他们靠直播带货,让销售额突破了900万元。“乡村要和美,既要‘富口袋’,也要‘富脑袋’。”作为“黄冈好人”,他推动成立“乡贤议事会”“志愿巡逻队”,让合并后的村子人心更暖、凝聚力更强。

移风易俗树新风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来自上巴河镇的宣传干事李雨馨,将目光投向了“天价彩礼”这一沉疴旧习。她分享的“为婚姻‘减负’给幸福‘加分’”,是她亲身参与并践行的新时代文明实践故事。她详细介绍了上巴河镇推出的农村婚俗新风礼遇激励措施黄金十条,用实实在在的优惠和暖心服务引导新人选择“低彩礼”“零彩礼”。“我和男友也决定响应号召,‘零彩礼’结婚。”她的话音刚落,现场便响起赞许的掌声。移风易俗的文明新风,在这一刻从政策条文化为具体行动,吹入人心。

宣讲在县音乐家协会带领的全场大合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中达到高潮。激昂的歌声在牛车河畔回荡,唱出了百姓心中最真挚的情感。

“‘亲·听’百姓宣讲着力打通理论宣讲‘最后一公里’,让党的声音在方言俚语中传递,使群众坐得住、愿意听、能产生共鸣。今天这场活动,就是用大白话讲身边事,向白坳村群众宣讲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陈李虹道出此次宣讲活动的深意:“‘亲听’是为了‘共行’,‘亲·听’百姓宣讲就是为了凝聚全市上下团结奋进建支点的强大精神力量。”

据了解,自去年下半年以来,我市已组建起一支千余人的市、县、乡、村四级“亲·听”百姓宣讲队伍,累计开展活动500余场次,覆盖人群超10万人次。

威风锣鼓与全场合唱激荡,少年讲理与干部话家常同台,牛车河畔的这场宣讲,如同一幅微缩画卷,展现了理论落地、文明生根、产业开花、民心凝聚的生动图景。我市正以“亲·听”百姓宣讲为桥,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在乡村沃土中,激活一池迈向振兴的春水。(黄冈日报 记者 李娇  通讯员 章树林)

责任编辑:王炯

黄冈市“亲·听”百姓宣讲走进团风县白坳村

发表时间:2025-11-13 来源:湖北文明网

秋日的牛车河畔,天高云淡。一阵铿锵有力的《威风锣鼓》在团风县总路咀镇白坳村响起,不仅唤醒了乡村的宁静,更敲开了黄冈市“亲·听”百姓宣讲活动的帷幕。11月11日下午,这座鄂东小村一改平日的模样,成了理论宣讲、故事分享与文艺表演交织的欢乐大舞台。

多元视角话发展

“走在团风的街头,你总会看到那些穿着红马甲的志愿者。他们是文明的使者,是这座城市最温暖的风景……”清亮的声音来自团风县问津中学但店校区七年级学生易思雅。作为“亲·听”宣讲团年纪最小的成员之一,她讲述的“团风:让文明之花绽放新时代”,没有艰深的理论,只有街头巷尾的志愿者、校园里的琅琅书声、老街商铺的诚信经营。从她的视角看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倡导的“提升人民文明素养和社会文明程度”,正具体化为家乡的一草一木、一言一行,浸润着每个人的心田。

少年眼中的文明新风,在白坳村后备干部陈盛那里,则转化为了脚下坚实的土地与手中蓬勃的产业。这位退伍军人一上台,质朴之气便扑面而来。“全会说要‘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这话听着大,落到我们村,就是脚下这条从泥巴路变成的彩虹旅游公路,就是村里的香菇基地和农家乐变成的共同富裕‘钱袋子’。”他不用讲稿,如拉家常般细数变化:过去年轻人外出打工,村子空了;如今家门口就能就业,家人团聚了。“这种踏踏实实的幸福,是多少钱都换不来的!”眼下,他正尝试通过电商,将白坳村的红色历史、绿色农产品和金色风光“三件宝”推广出去,让家乡的美被更多人看见。

陈盛口中的那条“彩虹路”,正是牛车河片区巨变的起点。对此,老党员江福川感触颇多。“过去我们是‘守着好风景,过着穷日子’。”他洪亮的声音里带着激动,“自从这条路修通后,污水横流的地方成了景区,冷清的乡村变得热闹起来。沿线景点一年接待游客200多万人次,拉动周边群众灵活就业3000多人,经济创收超过1.2亿元……”说到这些变化,让江福川感触最深的是乡亲们从唉声叹气,变成讨论怎么把农家乐办得更有特色。在他看来,这种从“要我发展”到“我要发展”的转变,是乡村振兴最宝贵的成果。“这一切变化,不正是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的生动体现吗?”江福川说。

道路通了,人心齐了,发展的思路也更活了。在随后的互动环节,村民们对牛车河的景点、美食、住宿如数家珍,争先恐后地回答里,满是对家乡的自豪。

这份自豪,在杜皮乡雪山岭村支书孙小林身上,化为了带领乡亲们“播”出好日子的干劲。他分享道,过去村里流传“有女莫嫁叶家冲,十年到来九年空”,而去年,他们靠直播带货,让销售额突破了900万元。“乡村要和美,既要‘富口袋’,也要‘富脑袋’。”作为“黄冈好人”,他推动成立“乡贤议事会”“志愿巡逻队”,让合并后的村子人心更暖、凝聚力更强。

移风易俗树新风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来自上巴河镇的宣传干事李雨馨,将目光投向了“天价彩礼”这一沉疴旧习。她分享的“为婚姻‘减负’给幸福‘加分’”,是她亲身参与并践行的新时代文明实践故事。她详细介绍了上巴河镇推出的农村婚俗新风礼遇激励措施黄金十条,用实实在在的优惠和暖心服务引导新人选择“低彩礼”“零彩礼”。“我和男友也决定响应号召,‘零彩礼’结婚。”她的话音刚落,现场便响起赞许的掌声。移风易俗的文明新风,在这一刻从政策条文化为具体行动,吹入人心。

宣讲在县音乐家协会带领的全场大合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中达到高潮。激昂的歌声在牛车河畔回荡,唱出了百姓心中最真挚的情感。

“‘亲·听’百姓宣讲着力打通理论宣讲‘最后一公里’,让党的声音在方言俚语中传递,使群众坐得住、愿意听、能产生共鸣。今天这场活动,就是用大白话讲身边事,向白坳村群众宣讲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陈李虹道出此次宣讲活动的深意:“‘亲听’是为了‘共行’,‘亲·听’百姓宣讲就是为了凝聚全市上下团结奋进建支点的强大精神力量。”

据了解,自去年下半年以来,我市已组建起一支千余人的市、县、乡、村四级“亲·听”百姓宣讲队伍,累计开展活动500余场次,覆盖人群超10万人次。

威风锣鼓与全场合唱激荡,少年讲理与干部话家常同台,牛车河畔的这场宣讲,如同一幅微缩画卷,展现了理论落地、文明生根、产业开花、民心凝聚的生动图景。我市正以“亲·听”百姓宣讲为桥,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在乡村沃土中,激活一池迈向振兴的春水。(黄冈日报 记者 李娇  通讯员 章树林)

湖北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主办

技术支持:荆楚网

投稿邮箱: hbwmwxxbs@vi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