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梅:客来东山问梅 心憩林泉之间

A-   A+
发表时间:2025年11月13日    来源:湖北文明网

东山问梅村景区航拍风光。 (受访单位供图)

景区举办的禅茶大会现场。(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刘毅 摄)

黄梅戏沉浸式表演现场。(受访单位供图)

11月5日,黄梅县东山问梅村的天仙广场上,由中国老体协组织,来自全国各地的160位老年人广场舞健身骨干正随着音乐翩翩起舞。广东的张大姐跷起大拇指说:“白天学舞,晚上看戏,景色靓,服务好,还能做艾灸,下次我们全家都要来!”

自2021年国庆节开园以来,东山问梅村年接待游客人数由20万人次迅速攀升至超60万人次,年营收3年提升2倍。高速成长的秘诀是什么?

带着疑问,湖北日报全媒记者走进这个地处鄂皖赣三省交界处的景区,看他们如何融合黄梅戏、中医药和禅文化等当地优势资源,探索独具特色的康养和疗愈经济,开辟出充满吸引力的消费新空间。

初次参评就拿下最高质量奖

回想起刚刚结束的“第八届大别山质量奖”评选,湖北文旅问梅文化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志波仍然记得当时的紧张气氛。作为黄冈最高级别的质量奖,全市共有110余家优秀企业参与角逐。

这是东山问梅村首次参加此类评选,也是该奖项首次接受服务类企业参评,相比那些手握多个“湖北精品”的制造业强手,获奖难度可想而知。

9月24日,结果公布,东山问梅村以过硬的服务质量体系成功跻身5个正奖之一。喜讯传来,酒店管理中心负责人洪美娟和同事们高兴得直拍手。她负责管理的凭澜处、金粟院等7大主题、10大院落、共380余间客房,是鄂东地区规模最大的文旅客栈集群。

“获奖真不容易,在这里,哪怕是做到最基本的窗明几净,也比其他的酒店难上许多。”洪美娟说,景区占地广阔,自然生态好,但复杂多样的房型,自然环境中的蚊虫滋扰,景区与酒店区域的交通衔接,都是团队要面对的管理难题。

为此,问梅村结合多年管理经验,精心编制并在6月推出《服务质量规范》。这套体系细分为9大模块数百项具体标准。从游客踏入景区第一刻的停车引导、售票检票的流畅高效,到客房清洁必须遵循的“八步流程”、餐饮出品严格的“五道把关”,乃至每一场演艺活动的准时开演、演员的每一个规范仪态,都有详细规定。

同时,“服务星匠”“神秘访客”等配套机制,确保服务品质始终在线、持续优化。正是这种近乎严苛的自我要求,让问梅村在各大旅游平台上收获了口碑与评分双丰收,线上好评率稳居98%以上,评分长期保持在4.8分以上。

不仅如此,问梅村还首创“戏服管家”“戏礼相待”等特色服务,在标准化的同时,融入沉浸式文化体验,赢得了游客的广泛赞誉,使景区复住率提升至45%。

如今,东山问梅村又被纳入全省标准化试点。全新的旅游服务标准化体系正在构建和编制,将于2027年初接受验收评估并在全省文旅系统进行推广。

一场非遗的“活化”革命

8月23日下午3时,暑气蒸腾,在游客的掌声中,黄梅戏演艺节目在问梅村大舞台准时开演。虽有阴凉,国家一级演员马建楠仍然汗透重衣。他和搭档殷蔓露要在长达1小时的演出里,连续换装表演《戏牡丹》《天仙配》《女驸马》中的三个经典唱段。“一下场,我就给妻子打电话,叫她赶快再寄两套打底的水衣来。”他说。

黄梅建县千年,以黄梅戏、禅宗祖师传说、黄梅挑花、岳家拳等为代表的国家级非遗文化,是流淌其中的血脉与灵魂。问梅村以“戏旅融合、禅旅融合”战略为指导,又引入黄冈特有的中医药养生文化,将静态的“展示品”转化为动态的“生活体验”,实现了一场非遗的“活化”革命。

“戏”,是其中最灵动的一笔。开园伊始,问梅村就邀请县黄梅戏剧团二团常驻演出。2024年起,又与湖北省戏曲艺术剧院开展深度合作,由马建楠等骨干演员轮流带队常驻景区。

在景区和院团的共同努力下,这里的黄梅戏打破了传统舞台的桎梏,将整个景区全域戏台化。问梅村先后创排《白蛇传·问情》《戏梦东山》等新剧,将表演与巡游相结合。盛装打扮的演员们游走于青石板街上,与游客零距离互动、即兴对唱。这种“戏在街巷、人在画中”的模式,让黄梅戏从高雅的舞台艺术,变成了可亲可近的沉浸式演艺。

在景区的业态布局中,传统中医药文化同样找到了传承的土壤。景区一隅,炎黄开泰艾灸馆、药膳馆、茶饮馆、文化馆比邻而设,将典籍中的千年验方,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艾灸体验与有机药膳,使古老的养生智慧变得触手可及。

非遗的活化,还离不开科技的赋能。问梅村在黄冈率先打造以《风从东山来》为主题的光影秀,今年又迭代推出全国首个非遗主题的“天空剧场”。近千架无人机与绚丽的焰火表演精准联动,成为把游客留下来的压轴大戏。今年国庆中秋双节期间,“会唱黄梅戏的机器人”又火爆全网,成为热门话题。

“以文塑旅”的成功实践,使问梅村入选“湖北十大长江文脉地标”,标志着其从一个成功的商业项目,升级为承载和传播地域文化的重要符号。

与主理人共创文化消费新空间

“你好!还可以参观吗?”10月28日晚9时半,3位韩国客人操着半生不熟的汉语敲响了东山书院的大门,正在做布展准备的主理人田新骅连忙上前接待。在手机翻译器的帮助下,他们一起赏中国画、品中国茶,交流到晚上11时,临走还一人购买了一张卷轴。

自今年元月接手东山书院后,田新骅利用自己的人脉,已成功承办5场全国性的书画展,并签约6位艺术家入驻问梅村凤源里,将原来免费的公共书院盘活成了小有名气的艺术展示交易场所。

在问梅村,这样的“业态叠加”随处可见。一个个主理人与景区联手,根植于深厚的文化底蕴,共同打造了一个以康养和疗愈为主题的消费新空间。

“李总,您又带客人来了!”在炎黄开泰艾灸馆,武穴市某建材公司负责人推门而入,这已是他今年第三次带着朋友前来疗养。这里提供的传统中医理疗服务,包括艾灸、针灸、推拿、拔罐等传统技艺,让他赞不绝口。

钵缘茶室对接全国茶友圈,已召集多场禅茶雅集。11月1日,筹备中的国乐馆已经成功组织首届“知音杯”民族器乐展演线下盛典,来自全国各地的16组专业选手登台献艺。

景区这两年主推的研学旅游,更是主打非遗牌,已经吸引来自武汉都市圈的数万名中小学生,前来体验“三打七唱”的黄梅戏特色课程,欣赏入选人民大会堂的挑花艺术,学做药香氤氲的香囊。

通过打造这些消费新场景、培育消费新业态,问梅村不仅满足了当前客户的心理与健康需求,更构建了一条基于自身文化基因的可持续发展路径。

从一盏禅茶、一出好戏、一次艾灸到一个夜晚的安眠,东山问梅村通过标准、文化与业态的深度融合,成功地将文化的“能量”转化为产业的“动量”,为湖北乃至全国的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提供了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梅样本”。(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刘毅 通讯员 张小康 胡敏 瞿雄鹏)

责任编辑:王炯

黄梅:客来东山问梅 心憩林泉之间

发表时间:2025-11-13 来源:湖北文明网

东山问梅村景区航拍风光。 (受访单位供图)

景区举办的禅茶大会现场。(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刘毅 摄)

黄梅戏沉浸式表演现场。(受访单位供图)

11月5日,黄梅县东山问梅村的天仙广场上,由中国老体协组织,来自全国各地的160位老年人广场舞健身骨干正随着音乐翩翩起舞。广东的张大姐跷起大拇指说:“白天学舞,晚上看戏,景色靓,服务好,还能做艾灸,下次我们全家都要来!”

自2021年国庆节开园以来,东山问梅村年接待游客人数由20万人次迅速攀升至超60万人次,年营收3年提升2倍。高速成长的秘诀是什么?

带着疑问,湖北日报全媒记者走进这个地处鄂皖赣三省交界处的景区,看他们如何融合黄梅戏、中医药和禅文化等当地优势资源,探索独具特色的康养和疗愈经济,开辟出充满吸引力的消费新空间。

初次参评就拿下最高质量奖

回想起刚刚结束的“第八届大别山质量奖”评选,湖北文旅问梅文化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志波仍然记得当时的紧张气氛。作为黄冈最高级别的质量奖,全市共有110余家优秀企业参与角逐。

这是东山问梅村首次参加此类评选,也是该奖项首次接受服务类企业参评,相比那些手握多个“湖北精品”的制造业强手,获奖难度可想而知。

9月24日,结果公布,东山问梅村以过硬的服务质量体系成功跻身5个正奖之一。喜讯传来,酒店管理中心负责人洪美娟和同事们高兴得直拍手。她负责管理的凭澜处、金粟院等7大主题、10大院落、共380余间客房,是鄂东地区规模最大的文旅客栈集群。

“获奖真不容易,在这里,哪怕是做到最基本的窗明几净,也比其他的酒店难上许多。”洪美娟说,景区占地广阔,自然生态好,但复杂多样的房型,自然环境中的蚊虫滋扰,景区与酒店区域的交通衔接,都是团队要面对的管理难题。

为此,问梅村结合多年管理经验,精心编制并在6月推出《服务质量规范》。这套体系细分为9大模块数百项具体标准。从游客踏入景区第一刻的停车引导、售票检票的流畅高效,到客房清洁必须遵循的“八步流程”、餐饮出品严格的“五道把关”,乃至每一场演艺活动的准时开演、演员的每一个规范仪态,都有详细规定。

同时,“服务星匠”“神秘访客”等配套机制,确保服务品质始终在线、持续优化。正是这种近乎严苛的自我要求,让问梅村在各大旅游平台上收获了口碑与评分双丰收,线上好评率稳居98%以上,评分长期保持在4.8分以上。

不仅如此,问梅村还首创“戏服管家”“戏礼相待”等特色服务,在标准化的同时,融入沉浸式文化体验,赢得了游客的广泛赞誉,使景区复住率提升至45%。

如今,东山问梅村又被纳入全省标准化试点。全新的旅游服务标准化体系正在构建和编制,将于2027年初接受验收评估并在全省文旅系统进行推广。

一场非遗的“活化”革命

8月23日下午3时,暑气蒸腾,在游客的掌声中,黄梅戏演艺节目在问梅村大舞台准时开演。虽有阴凉,国家一级演员马建楠仍然汗透重衣。他和搭档殷蔓露要在长达1小时的演出里,连续换装表演《戏牡丹》《天仙配》《女驸马》中的三个经典唱段。“一下场,我就给妻子打电话,叫她赶快再寄两套打底的水衣来。”他说。

黄梅建县千年,以黄梅戏、禅宗祖师传说、黄梅挑花、岳家拳等为代表的国家级非遗文化,是流淌其中的血脉与灵魂。问梅村以“戏旅融合、禅旅融合”战略为指导,又引入黄冈特有的中医药养生文化,将静态的“展示品”转化为动态的“生活体验”,实现了一场非遗的“活化”革命。

“戏”,是其中最灵动的一笔。开园伊始,问梅村就邀请县黄梅戏剧团二团常驻演出。2024年起,又与湖北省戏曲艺术剧院开展深度合作,由马建楠等骨干演员轮流带队常驻景区。

在景区和院团的共同努力下,这里的黄梅戏打破了传统舞台的桎梏,将整个景区全域戏台化。问梅村先后创排《白蛇传·问情》《戏梦东山》等新剧,将表演与巡游相结合。盛装打扮的演员们游走于青石板街上,与游客零距离互动、即兴对唱。这种“戏在街巷、人在画中”的模式,让黄梅戏从高雅的舞台艺术,变成了可亲可近的沉浸式演艺。

在景区的业态布局中,传统中医药文化同样找到了传承的土壤。景区一隅,炎黄开泰艾灸馆、药膳馆、茶饮馆、文化馆比邻而设,将典籍中的千年验方,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艾灸体验与有机药膳,使古老的养生智慧变得触手可及。

非遗的活化,还离不开科技的赋能。问梅村在黄冈率先打造以《风从东山来》为主题的光影秀,今年又迭代推出全国首个非遗主题的“天空剧场”。近千架无人机与绚丽的焰火表演精准联动,成为把游客留下来的压轴大戏。今年国庆中秋双节期间,“会唱黄梅戏的机器人”又火爆全网,成为热门话题。

“以文塑旅”的成功实践,使问梅村入选“湖北十大长江文脉地标”,标志着其从一个成功的商业项目,升级为承载和传播地域文化的重要符号。

与主理人共创文化消费新空间

“你好!还可以参观吗?”10月28日晚9时半,3位韩国客人操着半生不熟的汉语敲响了东山书院的大门,正在做布展准备的主理人田新骅连忙上前接待。在手机翻译器的帮助下,他们一起赏中国画、品中国茶,交流到晚上11时,临走还一人购买了一张卷轴。

自今年元月接手东山书院后,田新骅利用自己的人脉,已成功承办5场全国性的书画展,并签约6位艺术家入驻问梅村凤源里,将原来免费的公共书院盘活成了小有名气的艺术展示交易场所。

在问梅村,这样的“业态叠加”随处可见。一个个主理人与景区联手,根植于深厚的文化底蕴,共同打造了一个以康养和疗愈为主题的消费新空间。

“李总,您又带客人来了!”在炎黄开泰艾灸馆,武穴市某建材公司负责人推门而入,这已是他今年第三次带着朋友前来疗养。这里提供的传统中医理疗服务,包括艾灸、针灸、推拿、拔罐等传统技艺,让他赞不绝口。

钵缘茶室对接全国茶友圈,已召集多场禅茶雅集。11月1日,筹备中的国乐馆已经成功组织首届“知音杯”民族器乐展演线下盛典,来自全国各地的16组专业选手登台献艺。

景区这两年主推的研学旅游,更是主打非遗牌,已经吸引来自武汉都市圈的数万名中小学生,前来体验“三打七唱”的黄梅戏特色课程,欣赏入选人民大会堂的挑花艺术,学做药香氤氲的香囊。

通过打造这些消费新场景、培育消费新业态,问梅村不仅满足了当前客户的心理与健康需求,更构建了一条基于自身文化基因的可持续发展路径。

从一盏禅茶、一出好戏、一次艾灸到一个夜晚的安眠,东山问梅村通过标准、文化与业态的深度融合,成功地将文化的“能量”转化为产业的“动量”,为湖北乃至全国的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提供了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梅样本”。(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刘毅 通讯员 张小康 胡敏 瞿雄鹏)

湖北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主办

技术支持:荆楚网

投稿邮箱: hbwmwxxbs@vi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