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门红色新闻历史的记忆与传承

A-   A+
发表时间:2025年11月10日    来源:湖北文明网

“顺着老街向前走,中间那栋老宅就是了。”

第26个中国记者节前夕,深秋的荆门东宝区子陵铺镇八角村,青石板路在晨光中泛着温润的光泽。在八角村党支部书记王梅的指引下,记者穿过八角老街复建的文昌阁,一栋黄墙青瓦的院落静静矗立眼前,木格窗棂上的雕花已被岁月磨平棱角——这里是新华社襄西支社的旧址,曾是解放战争烽火中党在襄西地区的“前沿喉舌”。

在荆门1.24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处处充满红色的故事。这片土地,每一寸都曾被热血浸染,每一处山水都见证过信仰的坚贞。

子陵铺镇,这个以汉代高士“严子陵”命名的地方,在近代同样书写了不屈的篇章。这里不仅是古道要冲,更曾是烽火连天的红色堡垒。中共荆当远根据地的重要活动就曾在此展开,子陵的山水间,留下了贺龙元帅率领的红三军转战的足迹。

1946年5月开始,为适应解放战争形势、强化前线宣传阵地,新华社总社向各主要战场派出随军记者或组建地方支社。1949年初,在荆门城北的八角庙,原《江汉日报》编辑主任肖松年等18人,与襄西报社人员会合,正式组建了新华社襄西支社。

“这里不仅是中共襄西地委的机关报,更是对敌斗争的重要舆论阵地。”新华社新闻信息中心湖北中心副主任李伟如是说。三年多时间里,40多名采编人员在此坚守,用简陋的电台、油印机,记录战事、传递政策、凝聚民心。

站在旧址前,只见院落虽显斑驳,结构仍存旧貌。可以想象,当年电台室里滴滴答答的电报声、油印间里彻夜不熄的灯火、编辑伏案疾书的背影……

然而,这段历史在荆门却“藏在深闺无人识”。荆门市史志中心宣教科科长王鑫坦言,旧址长期未被广泛知晓,史料虽在《中国共产党湖北历史》《新华社史》《中国共产党荆门历史》第一卷等权威史料中均有记载,但实物与场景几近湮没。

“我们将依据史料复原战时场景,设立红色新闻教育基地。”王鑫说。未来,这里将重建电台室、油印间,陈列当年使用的电台、印刷机、《襄西报》原件等实物,让沉默的建筑重新“说话”。

保护,不只是修复一砖一瓦,更是唤醒一段被遗忘的记忆。

1952年,新华社襄西支社迁往荆门城关,但其精神火种并未熄灭。1958年《荆门报》创刊,1984年复刊为《荆门日报》;1971年荆门县广播站成立,后发展为荆门人民广播电台、电视台;2012年广播台、电视台合并,2022年再与荆门日报社融合,成立荆门九派通融媒体中心。

这是一条清晰的脉络。从战火中的支社,到如今的融媒体中心,红色新闻血脉始终在荆门大地流淌。

“我们将大力弘扬和传承新华社襄西支社新闻前辈们栉风沐雨、筚路蓝缕的开拓精神,在全国媒体融合改革的进程中,全力推进系统性变革,重塑机制,再造流程,创新拓展,真融真合,全力打造具有强大影响力传播力的区域性主流媒体。”荆门九派通融媒体中心党委书记、主任欧晓平表示。

在荆门九派通融媒体中心,年轻一代已接过历史的“接力棒”。

主持人郭铁说:“用心吐字,用爱归音。我将以AI为工具、以用户为中心,创作有温度的融合作品。”九零后记者孙冰晨则表示:“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我要践行‘四力’,讲好荆门故事,不负青春韶华。”

他们的话语,与70多年前在八角村油灯下写稿的前辈,形成跨越时空的呼应。

历史不曾远去,红色血脉从未断流,新闻理想始终滚烫。新时代的荆门新闻人,正以笔为枪、以镜为眼,在这片红色的热土上,继续书写着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崭新篇章。(荆门日报 记者 王杰 付永锡)

责任编辑:王炯

荆门红色新闻历史的记忆与传承

发表时间:2025-11-10 来源:湖北文明网

“顺着老街向前走,中间那栋老宅就是了。”

第26个中国记者节前夕,深秋的荆门东宝区子陵铺镇八角村,青石板路在晨光中泛着温润的光泽。在八角村党支部书记王梅的指引下,记者穿过八角老街复建的文昌阁,一栋黄墙青瓦的院落静静矗立眼前,木格窗棂上的雕花已被岁月磨平棱角——这里是新华社襄西支社的旧址,曾是解放战争烽火中党在襄西地区的“前沿喉舌”。

在荆门1.24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处处充满红色的故事。这片土地,每一寸都曾被热血浸染,每一处山水都见证过信仰的坚贞。

子陵铺镇,这个以汉代高士“严子陵”命名的地方,在近代同样书写了不屈的篇章。这里不仅是古道要冲,更曾是烽火连天的红色堡垒。中共荆当远根据地的重要活动就曾在此展开,子陵的山水间,留下了贺龙元帅率领的红三军转战的足迹。

1946年5月开始,为适应解放战争形势、强化前线宣传阵地,新华社总社向各主要战场派出随军记者或组建地方支社。1949年初,在荆门城北的八角庙,原《江汉日报》编辑主任肖松年等18人,与襄西报社人员会合,正式组建了新华社襄西支社。

“这里不仅是中共襄西地委的机关报,更是对敌斗争的重要舆论阵地。”新华社新闻信息中心湖北中心副主任李伟如是说。三年多时间里,40多名采编人员在此坚守,用简陋的电台、油印机,记录战事、传递政策、凝聚民心。

站在旧址前,只见院落虽显斑驳,结构仍存旧貌。可以想象,当年电台室里滴滴答答的电报声、油印间里彻夜不熄的灯火、编辑伏案疾书的背影……

然而,这段历史在荆门却“藏在深闺无人识”。荆门市史志中心宣教科科长王鑫坦言,旧址长期未被广泛知晓,史料虽在《中国共产党湖北历史》《新华社史》《中国共产党荆门历史》第一卷等权威史料中均有记载,但实物与场景几近湮没。

“我们将依据史料复原战时场景,设立红色新闻教育基地。”王鑫说。未来,这里将重建电台室、油印间,陈列当年使用的电台、印刷机、《襄西报》原件等实物,让沉默的建筑重新“说话”。

保护,不只是修复一砖一瓦,更是唤醒一段被遗忘的记忆。

1952年,新华社襄西支社迁往荆门城关,但其精神火种并未熄灭。1958年《荆门报》创刊,1984年复刊为《荆门日报》;1971年荆门县广播站成立,后发展为荆门人民广播电台、电视台;2012年广播台、电视台合并,2022年再与荆门日报社融合,成立荆门九派通融媒体中心。

这是一条清晰的脉络。从战火中的支社,到如今的融媒体中心,红色新闻血脉始终在荆门大地流淌。

“我们将大力弘扬和传承新华社襄西支社新闻前辈们栉风沐雨、筚路蓝缕的开拓精神,在全国媒体融合改革的进程中,全力推进系统性变革,重塑机制,再造流程,创新拓展,真融真合,全力打造具有强大影响力传播力的区域性主流媒体。”荆门九派通融媒体中心党委书记、主任欧晓平表示。

在荆门九派通融媒体中心,年轻一代已接过历史的“接力棒”。

主持人郭铁说:“用心吐字,用爱归音。我将以AI为工具、以用户为中心,创作有温度的融合作品。”九零后记者孙冰晨则表示:“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我要践行‘四力’,讲好荆门故事,不负青春韶华。”

他们的话语,与70多年前在八角村油灯下写稿的前辈,形成跨越时空的呼应。

历史不曾远去,红色血脉从未断流,新闻理想始终滚烫。新时代的荆门新闻人,正以笔为枪、以镜为眼,在这片红色的热土上,继续书写着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崭新篇章。(荆门日报 记者 王杰 付永锡)

湖北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主办

技术支持:荆楚网

投稿邮箱: hbwmwxxbs@vi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