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长江史,半部华夏史。长江造就了从巴山蜀水到江南水乡的千年文脉,是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标志性象征,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心系长江,情牵长江文化,强调要把长江文化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要保护好长江文物和文化遗产,深入研究长江文化内涵,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要求加强长江文明溯源研究和传播展示。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保护传承弘扬长江文化重要论述和考察湖北重要讲话精神,打造长江文化品牌,建设长江文化高地,湖北统筹长江文明研究阐释和传播展示,谋划部署、一体推进长江文化研究院和长江文化国际传播中心建设,打造跨地域、跨行业、跨学科的长江文化保护传承弘扬的高端研究智库和协同创新平台,着力搭建高层次平台、推出高质量成果、实现高效能传播,展现湖北作为长江文化富集之地主动的责任担当、坚定的文化自信、高度的文化自觉。
牢记嘱托 守正创新
打造长江文化研究传播高地
2024年11月,习近平在湖北考察时强调,“湖北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红色资源丰富,要在加强文化资源保护和推动文化创新发展上担当使命。”“系统推进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活化利用,加强长江文明溯源研究和传播展示。”
牢记嘱托,守正创新,省委、省政府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保护传承弘扬长江文化的重要论述和考察湖北重要讲话精神,提出建设长江文化高地的目标任务,围绕进一步夯实长江文化研究高地,打造以长江文化为特色和旨趣的国际传播基地,作出安排部署。
2024年9月,省委宣传部联合武汉大学共同发起成立了长江文化研究院,并谋划成立长江文化国际传播中心。12月,由省委宣传部联合人民网、三峡集团、省社会科学院共同发起,长江文化国际传播中心正式挂牌。
长江文化研究院有关负责同志介绍,经省委批准、省委编办批复成立的长江文化研究院,以及在此基础上搭建的功能性平台长江文化国际传播中心,是在省委宣传部的领导、推动下,以改革的办法思路、创新的体制机制,建设的新型高端智库,打造的开放性功能平台。“一院一中心”在未增加人员编制、领导职数的情况下,通过建立理事会、学术委员会,强化其平台功能,承担起开展长江文化研究、推进长江文物和文化遗产系统保护、组织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重大问题研究、开展长江文化对外交流等主要职责。一年来,依托出版《长江文化研究》学术期刊、发布省社科基金“长江文化研究专项”课题、开展高端学术研讨交流、推动长江文化全球传播等抓手,为打造长江文化品牌、建设长江文化高地开掘源头活水、提供学理支撑、做强对外传播。
“湖北是长江文化的集中涵养之地,也是长江文化研究的重要开创地,有着深厚的学术传统。”作为我国长江文化研究一路走来的亲历者,长江文化研究名家、南京大学教授贺云翱回忆称,1991年,首次长江流域性的“长江文化研究”规划与协商会议在湖北召开,提出了成立全国性研究会、创办专业刊物等设想;1995年,“首届长江文化暨楚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也在湖北召开,将长江文化研究推向国际。
“如果说早期活动体现了湖北学者在长江文化研究上的前瞻性,长江文化研究院的成立,不仅是学术传统的薪火相传,更是一次飞跃,体现了党委、政府、学界共同的文化自觉自信、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旨在筑牢长江文化研究高地。”贺云翱认为,这也是湖北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有效落实长江经济带建设国家战略,为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汇智聚力的有力举措。
贺云翱毫不吝啬地评价道,“纵观整个流域,湖北的相关工作‘最给力’,这得益于系统的平台建设和强有力的学术组织。”他指出,通过持续性地组织学术会议、面向全国设立专项课题并为其成果提供出版保障、建设《长江文化研究》等专业学术期刊阵地,湖北在长江文化有组织的科研中持续发挥引领作用,将长江文化研究提升到了新的历史高度。
在长江文化的研究发展历程中,湖北不仅先后推出了一大批具有基础性、开创性的学术著作,而且持续深耕推出研究成果,是名符其实的长江文化研究高地。数据为证:在9月24日至25日举办的“长江高端智库对话2025·保护传承弘扬长江文化”分论坛上,中国知网相关负责人发布称,在中国知网收录的新中国成立以来至今的1744篇“长江文化”主题中文学术论文中,湖北学者以593篇位居榜首,超出第二位江苏313篇近一倍。湖北省社科院则以112篇发文量位居第一,长期聚焦长江文化、楚文化等研究,形成深厚积累与学术引领力。
著名楚学研究专家、长江文化研究院名誉院长刘玉堂指出,湖北是长江文化研究的战略要地,30余年前,楚学泰斗张正明就在全国较早地系统讨论了长江文化;如今,长江文化研究院的成立,开启了长江文化研究的新探索,以开放的平台、协同的机制吸引国内外专家学者参与,共同为建设文化强国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贡献长江智慧。
全流域协同 多学科合作
搭建新型高端智库
思路决定出路。
筚路蓝缕的湖北人,天生有着一股闯劲与创新精神。“一院一中心”从诞生之日起就带着创新的基因。“一院一中心”强化面向全流域的平台功能,树立省内机构、流域视角、全国视野、世界眼光的理念——
搭建高水平学术期刊平台。作为国内首本以长江文化为主题的综合性文化类学术期刊,《长江文化研究》着眼打造长江文化保护传承弘扬、长江文明溯源研究与传播展示的高水平学术成果交流平台、优秀学术人才成长平台。目前已出版五期,汇集了李德仁院士、冯时学部委员、霍巍教授、张西平教授、王子今教授等国内知名学者的研究成果,并被《新华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等权威二次文献全文转载。
推进长江历史文献出版工程。长江石刻文献“汉江水系卷”项目已列入长江文化研究专项委托课题,长江行纪类历史文献编纂工作正在稳步推进,近代长江航政、水利档案整理编研工作也提上了议程。
加强长江文明溯源研究。长江文化的绵延卷轴,实证了中华民族“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2024年12月,长江文化研究院与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长江流域和关注长江文明的相关机构,共同成立“长江考古联盟”,聚焦“加强长江文明溯源研究与传播展示”,推动流域合作与成果交流。自成立以来,已召开两次全国性学术研讨会,发布了《考古中国——长江中游文明进程研究课题成果》。
湖北“一院一中心”强化协同创新的平台功能,用好跨学科跨专业的学术委员会,长江文化专项课题以省级基金担当起全流域的课题任务、汇聚全国性的研究团队——
以专项课题牵引多元力量。组织实施长江文化研究专项课题,以省社科基金重点课题规格、国家社科基金资助力度,面向全国立项20项招标课题及13项青年文库课题,凝聚了来自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省内外高校及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团队。其中,40%的课题负责人来自湖北以外,形成了全国范围的学术联动。
9月25日,“长江高端智库对话2025·保护传承弘扬长江文化”分论坛上,来自全国各地的课题负责人纷纷表示,“长江文化研究院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高水平、跨学科的学术平台,把我们的研究与国家重大战略紧密联系在一起,同时创造了青年学者与顶尖学者直接对话的机会。”“围绕长江大保护的系列规划,把长江文化和生态文明建设有机融合,不仅可以更好地传承长江文化,还能进一步推动长江流域的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以多学科合作搭建学术共同体。这些多学科跨领域的专项课题,贯通哲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以全面开放、项目牵引、交叉融合的机制,搭建学术共同体、打造创新加速器。
中国科学院院士、长江文化研究院学术委员会顾问、流域环境与长江文化湖北省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教授谢树成,在“长江高端智库对话2024·文化长江”分论坛上,以跨学科融合思维,从内因文明本身与外因地理因素,探讨流域环境变化与文明演替之间的关系,从自然科学的视角观照人文社会科学,让大家耳目一新。
山西大学教授、长江文化研究院特聘研究员冯小波团队的相关成果,今年9月26日在国际顶级期刊《Science》发表,通过对郧县人头骨化石的数字重建,重绘人类谱系,挑战人类进化时间线。他点赞称,“长江文化研究专项课题凝聚全国各个领域的研究力量,体现了湖北建设长江文化高地的使命担当。”
东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长江文化研究院特聘研究员陆永胜则说,“这不仅是搭建了交流的平台,更是把散落的研究力量拧成了一股绳。湖北通过政策支持、资源整合、学术联动,构建了一个学术共同体,从而推动了更高质量、更广泛的研究。”他表示,“作为一名生活、工作在长江边的研究者,在某种意义上,找到了同路人的感觉。”
研究与传播贯通
将长江文化超级IP推向世界
长江是世界第三大河流,我国第一大河流,与黄河一样,都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江河互济,多元一体,生生不息,造就了源远流长、薪火相传的中华文明。
面对长江文化这个超级IP,“一院一中心”链接高校科研机构、媒体出版单位、文化类市场主体、党政机关群团组织等,让研究阐释、传承传播、转化利用的各种资源在这个平台上持续聚合、不断裂变。2025年,组织实施长江文化国际传播领域的6大类19个项目,不仅形成了对外文化传播“大合唱”格局,同时已在湖北世界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打造中初见成效。
湖北省博物馆热门文旅打卡新标识“穿越青铜纪”VR项目,就是该中心今年资助的国际传播项目之一。科技赋能让游客仿佛穿越时空沉浸式体验“手持勾践宝剑,鏖战古代沙场”,赢得广泛好评。项目责任方、两点十分动漫公司的媒体公关总监李森表示,“项目上线伊始,便得到长江文化国际传播中心的鼎力支持,中心通过其权威平台资源,对项目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推广,让这段‘青铜穿越之旅’触达了更广泛的受众。”
以“场景传播”推动学术研究走向大众、走进生活。长江文化研究院会同湖北省图书馆,依托“长江讲坛”平台,举办“长江地域文化系列讲座”。10月18日,四川大学文科杰出教授、长江文化研究院学术委员霍巍带来题为“长江上游文明与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关系”的精彩讲座。其深入浅出的讲解、丰富的案例解析让现场听众沉浸其中,不时报以热烈掌声。观众纷纷留言称:“霍教授的讲解将枯燥的考古知识变得生动有趣,不仅让我读懂了长江上游文明的价值,更增强了文化自信。”“从文物到历史,从古代到当代,逻辑清晰、案例丰富,这是一场兼具学术性与普及性的文化盛宴。”谈及长江文化传承的当代意义时,霍巍表示:“在当下,我们更应从考古遗产与历史记忆中汲取智慧,推动长江文化在新时代的创造性转化。”
以“全域联动”融通在地讲述与全球抵达。借助2025年首个“非遗版”春节的契机,长江文化国际传播中心迅速策划,以全流域的民俗、美食、乡愁、团圆为主题,推出“世界长江、中国春节:共同的节日”国际传播活动,联动长江流域13省国际传播中心,通过海内外账号同步宣推。活动赢得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办公室海外官方账号点赞转发。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萧放等专家学者,对此次海外传播实践充分肯定,指出“长江文化的海外传播,需要多学科共同努力,搭建媒体与学者常态合作机制”。
以“学术对话”推动文明交流互鉴。2025年以来,“大河文明对话”“长江高端智库对话”“国际青年长江行”“全球传播与可持续发展夏令营”等一场场交流活动,将长江这条大河的全球叙事能力与文明对话资格持续展现,将长江文化从地方性知识宝库,升华为具有全球参考价值、可被广泛借鉴的思想公共产品。在“长江高端智库对话·2025”论坛活动中,长江文化国际传播系列研究成果及《“全球议题 长江答卷”长江文化国际传播案例征集》发布。武汉大学国家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教授,长江文化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傅才武表示,长江文化就是一个超级IP,湖北可以通过打造长江文化IP,融合历史文化与现代旅游,形成国际化传播潜力。通过差异化比较、现代化路径和数字化手段,与世界大河文明对话,促进全球文明交流互鉴。
一年来,湖北牢记嘱托、砥砺前行,建设长江文化高地的足迹清晰有力。 面向新时代新征程,以坚定文化自信自觉,用好“一院一中心”的协同创新平台,把长江这个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标志性象征研究好、阐释好,把长江造就的千年文脉延续好、弘扬好,把长江这个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挖掘好、利用好,把长江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转化好、发展好,在加强长江文明溯源研究中创新传播展示内容手段、载体平台,湖北应当大有可为,也必将大有作为。
长江文化研究院副理事长、省社科院党组书记徐艳国表示,作为承担长江文化研究院日常工作的机构和长江文化国际传播中心的发起单位,湖北省社科院下一步,将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担当时代使命湖北责任,在“两个结合”中把准方向导向,在赓续文脉中推进学术创新,在读懂长江中唱响新时代的“长江之歌”,推出高质量研究成果,打造高能级研究平台,建设高水平传播基地,组织高层次文化活动,促进高效率协同创新,推动长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努力为发展具有强大思想引领力、精神凝聚力、价值感召力、国际影响力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作出贡献。(湖北日报)
发表时间:2025-11-10 来源:湖北文明网
一部长江史,半部华夏史。长江造就了从巴山蜀水到江南水乡的千年文脉,是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标志性象征,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心系长江,情牵长江文化,强调要把长江文化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要保护好长江文物和文化遗产,深入研究长江文化内涵,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要求加强长江文明溯源研究和传播展示。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保护传承弘扬长江文化重要论述和考察湖北重要讲话精神,打造长江文化品牌,建设长江文化高地,湖北统筹长江文明研究阐释和传播展示,谋划部署、一体推进长江文化研究院和长江文化国际传播中心建设,打造跨地域、跨行业、跨学科的长江文化保护传承弘扬的高端研究智库和协同创新平台,着力搭建高层次平台、推出高质量成果、实现高效能传播,展现湖北作为长江文化富集之地主动的责任担当、坚定的文化自信、高度的文化自觉。
牢记嘱托 守正创新
打造长江文化研究传播高地
2024年11月,习近平在湖北考察时强调,“湖北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红色资源丰富,要在加强文化资源保护和推动文化创新发展上担当使命。”“系统推进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活化利用,加强长江文明溯源研究和传播展示。”
牢记嘱托,守正创新,省委、省政府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保护传承弘扬长江文化的重要论述和考察湖北重要讲话精神,提出建设长江文化高地的目标任务,围绕进一步夯实长江文化研究高地,打造以长江文化为特色和旨趣的国际传播基地,作出安排部署。
2024年9月,省委宣传部联合武汉大学共同发起成立了长江文化研究院,并谋划成立长江文化国际传播中心。12月,由省委宣传部联合人民网、三峡集团、省社会科学院共同发起,长江文化国际传播中心正式挂牌。
长江文化研究院有关负责同志介绍,经省委批准、省委编办批复成立的长江文化研究院,以及在此基础上搭建的功能性平台长江文化国际传播中心,是在省委宣传部的领导、推动下,以改革的办法思路、创新的体制机制,建设的新型高端智库,打造的开放性功能平台。“一院一中心”在未增加人员编制、领导职数的情况下,通过建立理事会、学术委员会,强化其平台功能,承担起开展长江文化研究、推进长江文物和文化遗产系统保护、组织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重大问题研究、开展长江文化对外交流等主要职责。一年来,依托出版《长江文化研究》学术期刊、发布省社科基金“长江文化研究专项”课题、开展高端学术研讨交流、推动长江文化全球传播等抓手,为打造长江文化品牌、建设长江文化高地开掘源头活水、提供学理支撑、做强对外传播。
“湖北是长江文化的集中涵养之地,也是长江文化研究的重要开创地,有着深厚的学术传统。”作为我国长江文化研究一路走来的亲历者,长江文化研究名家、南京大学教授贺云翱回忆称,1991年,首次长江流域性的“长江文化研究”规划与协商会议在湖北召开,提出了成立全国性研究会、创办专业刊物等设想;1995年,“首届长江文化暨楚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也在湖北召开,将长江文化研究推向国际。
“如果说早期活动体现了湖北学者在长江文化研究上的前瞻性,长江文化研究院的成立,不仅是学术传统的薪火相传,更是一次飞跃,体现了党委、政府、学界共同的文化自觉自信、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旨在筑牢长江文化研究高地。”贺云翱认为,这也是湖北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有效落实长江经济带建设国家战略,为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汇智聚力的有力举措。
贺云翱毫不吝啬地评价道,“纵观整个流域,湖北的相关工作‘最给力’,这得益于系统的平台建设和强有力的学术组织。”他指出,通过持续性地组织学术会议、面向全国设立专项课题并为其成果提供出版保障、建设《长江文化研究》等专业学术期刊阵地,湖北在长江文化有组织的科研中持续发挥引领作用,将长江文化研究提升到了新的历史高度。
在长江文化的研究发展历程中,湖北不仅先后推出了一大批具有基础性、开创性的学术著作,而且持续深耕推出研究成果,是名符其实的长江文化研究高地。数据为证:在9月24日至25日举办的“长江高端智库对话2025·保护传承弘扬长江文化”分论坛上,中国知网相关负责人发布称,在中国知网收录的新中国成立以来至今的1744篇“长江文化”主题中文学术论文中,湖北学者以593篇位居榜首,超出第二位江苏313篇近一倍。湖北省社科院则以112篇发文量位居第一,长期聚焦长江文化、楚文化等研究,形成深厚积累与学术引领力。
著名楚学研究专家、长江文化研究院名誉院长刘玉堂指出,湖北是长江文化研究的战略要地,30余年前,楚学泰斗张正明就在全国较早地系统讨论了长江文化;如今,长江文化研究院的成立,开启了长江文化研究的新探索,以开放的平台、协同的机制吸引国内外专家学者参与,共同为建设文化强国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贡献长江智慧。
全流域协同 多学科合作
搭建新型高端智库
思路决定出路。
筚路蓝缕的湖北人,天生有着一股闯劲与创新精神。“一院一中心”从诞生之日起就带着创新的基因。“一院一中心”强化面向全流域的平台功能,树立省内机构、流域视角、全国视野、世界眼光的理念——
搭建高水平学术期刊平台。作为国内首本以长江文化为主题的综合性文化类学术期刊,《长江文化研究》着眼打造长江文化保护传承弘扬、长江文明溯源研究与传播展示的高水平学术成果交流平台、优秀学术人才成长平台。目前已出版五期,汇集了李德仁院士、冯时学部委员、霍巍教授、张西平教授、王子今教授等国内知名学者的研究成果,并被《新华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等权威二次文献全文转载。
推进长江历史文献出版工程。长江石刻文献“汉江水系卷”项目已列入长江文化研究专项委托课题,长江行纪类历史文献编纂工作正在稳步推进,近代长江航政、水利档案整理编研工作也提上了议程。
加强长江文明溯源研究。长江文化的绵延卷轴,实证了中华民族“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2024年12月,长江文化研究院与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长江流域和关注长江文明的相关机构,共同成立“长江考古联盟”,聚焦“加强长江文明溯源研究与传播展示”,推动流域合作与成果交流。自成立以来,已召开两次全国性学术研讨会,发布了《考古中国——长江中游文明进程研究课题成果》。
湖北“一院一中心”强化协同创新的平台功能,用好跨学科跨专业的学术委员会,长江文化专项课题以省级基金担当起全流域的课题任务、汇聚全国性的研究团队——
以专项课题牵引多元力量。组织实施长江文化研究专项课题,以省社科基金重点课题规格、国家社科基金资助力度,面向全国立项20项招标课题及13项青年文库课题,凝聚了来自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省内外高校及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团队。其中,40%的课题负责人来自湖北以外,形成了全国范围的学术联动。
9月25日,“长江高端智库对话2025·保护传承弘扬长江文化”分论坛上,来自全国各地的课题负责人纷纷表示,“长江文化研究院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高水平、跨学科的学术平台,把我们的研究与国家重大战略紧密联系在一起,同时创造了青年学者与顶尖学者直接对话的机会。”“围绕长江大保护的系列规划,把长江文化和生态文明建设有机融合,不仅可以更好地传承长江文化,还能进一步推动长江流域的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以多学科合作搭建学术共同体。这些多学科跨领域的专项课题,贯通哲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以全面开放、项目牵引、交叉融合的机制,搭建学术共同体、打造创新加速器。
中国科学院院士、长江文化研究院学术委员会顾问、流域环境与长江文化湖北省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教授谢树成,在“长江高端智库对话2024·文化长江”分论坛上,以跨学科融合思维,从内因文明本身与外因地理因素,探讨流域环境变化与文明演替之间的关系,从自然科学的视角观照人文社会科学,让大家耳目一新。
山西大学教授、长江文化研究院特聘研究员冯小波团队的相关成果,今年9月26日在国际顶级期刊《Science》发表,通过对郧县人头骨化石的数字重建,重绘人类谱系,挑战人类进化时间线。他点赞称,“长江文化研究专项课题凝聚全国各个领域的研究力量,体现了湖北建设长江文化高地的使命担当。”
东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长江文化研究院特聘研究员陆永胜则说,“这不仅是搭建了交流的平台,更是把散落的研究力量拧成了一股绳。湖北通过政策支持、资源整合、学术联动,构建了一个学术共同体,从而推动了更高质量、更广泛的研究。”他表示,“作为一名生活、工作在长江边的研究者,在某种意义上,找到了同路人的感觉。”
研究与传播贯通
将长江文化超级IP推向世界
长江是世界第三大河流,我国第一大河流,与黄河一样,都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江河互济,多元一体,生生不息,造就了源远流长、薪火相传的中华文明。
面对长江文化这个超级IP,“一院一中心”链接高校科研机构、媒体出版单位、文化类市场主体、党政机关群团组织等,让研究阐释、传承传播、转化利用的各种资源在这个平台上持续聚合、不断裂变。2025年,组织实施长江文化国际传播领域的6大类19个项目,不仅形成了对外文化传播“大合唱”格局,同时已在湖北世界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打造中初见成效。
湖北省博物馆热门文旅打卡新标识“穿越青铜纪”VR项目,就是该中心今年资助的国际传播项目之一。科技赋能让游客仿佛穿越时空沉浸式体验“手持勾践宝剑,鏖战古代沙场”,赢得广泛好评。项目责任方、两点十分动漫公司的媒体公关总监李森表示,“项目上线伊始,便得到长江文化国际传播中心的鼎力支持,中心通过其权威平台资源,对项目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推广,让这段‘青铜穿越之旅’触达了更广泛的受众。”
以“场景传播”推动学术研究走向大众、走进生活。长江文化研究院会同湖北省图书馆,依托“长江讲坛”平台,举办“长江地域文化系列讲座”。10月18日,四川大学文科杰出教授、长江文化研究院学术委员霍巍带来题为“长江上游文明与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关系”的精彩讲座。其深入浅出的讲解、丰富的案例解析让现场听众沉浸其中,不时报以热烈掌声。观众纷纷留言称:“霍教授的讲解将枯燥的考古知识变得生动有趣,不仅让我读懂了长江上游文明的价值,更增强了文化自信。”“从文物到历史,从古代到当代,逻辑清晰、案例丰富,这是一场兼具学术性与普及性的文化盛宴。”谈及长江文化传承的当代意义时,霍巍表示:“在当下,我们更应从考古遗产与历史记忆中汲取智慧,推动长江文化在新时代的创造性转化。”
以“全域联动”融通在地讲述与全球抵达。借助2025年首个“非遗版”春节的契机,长江文化国际传播中心迅速策划,以全流域的民俗、美食、乡愁、团圆为主题,推出“世界长江、中国春节:共同的节日”国际传播活动,联动长江流域13省国际传播中心,通过海内外账号同步宣推。活动赢得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办公室海外官方账号点赞转发。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萧放等专家学者,对此次海外传播实践充分肯定,指出“长江文化的海外传播,需要多学科共同努力,搭建媒体与学者常态合作机制”。
以“学术对话”推动文明交流互鉴。2025年以来,“大河文明对话”“长江高端智库对话”“国际青年长江行”“全球传播与可持续发展夏令营”等一场场交流活动,将长江这条大河的全球叙事能力与文明对话资格持续展现,将长江文化从地方性知识宝库,升华为具有全球参考价值、可被广泛借鉴的思想公共产品。在“长江高端智库对话·2025”论坛活动中,长江文化国际传播系列研究成果及《“全球议题 长江答卷”长江文化国际传播案例征集》发布。武汉大学国家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教授,长江文化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傅才武表示,长江文化就是一个超级IP,湖北可以通过打造长江文化IP,融合历史文化与现代旅游,形成国际化传播潜力。通过差异化比较、现代化路径和数字化手段,与世界大河文明对话,促进全球文明交流互鉴。
一年来,湖北牢记嘱托、砥砺前行,建设长江文化高地的足迹清晰有力。 面向新时代新征程,以坚定文化自信自觉,用好“一院一中心”的协同创新平台,把长江这个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标志性象征研究好、阐释好,把长江造就的千年文脉延续好、弘扬好,把长江这个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挖掘好、利用好,把长江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转化好、发展好,在加强长江文明溯源研究中创新传播展示内容手段、载体平台,湖北应当大有可为,也必将大有作为。
长江文化研究院副理事长、省社科院党组书记徐艳国表示,作为承担长江文化研究院日常工作的机构和长江文化国际传播中心的发起单位,湖北省社科院下一步,将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担当时代使命湖北责任,在“两个结合”中把准方向导向,在赓续文脉中推进学术创新,在读懂长江中唱响新时代的“长江之歌”,推出高质量研究成果,打造高能级研究平台,建设高水平传播基地,组织高层次文化活动,促进高效率协同创新,推动长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努力为发展具有强大思想引领力、精神凝聚力、价值感召力、国际影响力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作出贡献。(湖北日报)
湖北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主办
技术支持:荆楚网
投稿邮箱: hbwmwxxbs@vi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