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三大工程 凝聚六大力量 鹤峰织密未成年人关爱网

A-   A+
发表时间:2025年10月31日    来源:恩施日报

清晨,阳光漫过八峰山巅,洒在苏醒的鹤峰山城。鹤峰县实验小学校门口,“护航”志愿者、执勤民警、护学家长与义工早已就位:或牵起孩童过街,或轻声提醒安全……这幅温暖的画面,每天都在该县各中小学、幼儿园门前上演。

近年来,鹤峰县将未成年人保护置于战略高位,以“党建带关建”为引擎,推进“铸魂育人”“同心护苗”“五老关爱”三大工程,凝聚家庭、学校、社会、网络、政府、司法六大保护力量,推动三维教育融合,织就密实关爱网,为少年成长筑牢根基。

铸魂育人: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什么是校园欺凌?遇到欺凌该怎么办?”9月22日,走马镇白果小学操场,县关工委、县人民检察院、县教育局联合举办“守护童年,远离伤害”法治讲座。

检察官涂煜以真实案例切入,剖析校园欺凌与网络沉迷两大“隐性陷阱”。她明确玩笑与欺凌的法律边界,现场传授“冷静避开—理智应对—及时求助”自护法则。谈及网络沉迷时,她用通俗语言揭秘短视频“算法陷阱”,警示过度用网对注意力、情绪控制的危害。

讲座后,模拟法庭随即开展。学生分别扮演审判长、公诉人、被告人等角色,严格还原庭审流程。六年级学生黎江羽航感慨:“原来法律不是冰冷的条文,它一直在身边守护我们。”

鹤峰县始终将立德树人贯穿教育全程,推动法治教育常态化、生动化。由县政法委牵头,整合多部门力量组建普法志愿队,定期送法进校园。如今,教育形式已从单一讲座,拓展到模拟法庭、法治情景剧、安全竞赛等互动模式,让法律知识更易被孩子接受。同时,该县注重用红色基因与传统文化浸润学生心灵,组织青少年赴满山红烈士陵园、五里坪革命旧址开展红色研学;邀请老战士讲述烽火岁月;将优良家风、民族团结意识融入日常教学。今年以来,全县已开展送法进校园60余场,覆盖师生1.8万余人,让法治阳光照亮每个成长角落。

同心护苗:守护成长不落一人

“六一”前夕,鹤峰县特殊教育学校暖意融融。县慈善总会、县总工会、县残联、县民政局等10余家单位,带着生活补贴、学习物资走进校园,为孩子们送上节日温暖。真挚的关爱,点亮了一张张纯真笑脸。

“一个都不能少”是鹤峰县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的坚定承诺。针对留守儿童、困境儿童等青少年群体,全县构建“发现报告—评估分类—精准干预—跟踪回访”闭环机制。基层网格员、学校老师、儿童主任是“前哨”,及时发现孩子需求与困境;乡镇“五老”工作室、学校“亲情小屋”和心理咨询室是“港湾”,提供情感陪伴与心理疏导;民政、教育、人社、残联等部门联动,确保救助措施精准“滴灌”到户到人。教育系统的“爱心妈妈”结对行动已持续多年,众多教师与社会爱心人士主动加入,成为留守儿童的情感依靠。心理健康护航工程也扎实推进,通过专业力量筛查、建档,为有需要的学生提供一对一心理辅导。目前,已为129名重点学生建立心理档案,90名经培训的包保教师常态化开展关爱,用专业与爱心守护稚嫩心灵。

银发生辉:“五老”余热温暖童心

“唱山歌哎,这边唱来那边和……”每周三下午,太平镇贺龙希望小学的音乐教室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茅坝山歌传承人、七旬老人钟兴年准时出现,耐心教孩子们传唱古老旋律。在他的指导下,稚嫩童声让非遗文化焕发新生。

在鹤峰,像钟兴年这样的“五老”(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老模范)志愿者有 200余名。他们不仅是知识传播者,更是温暖守护者,在非遗传承、科普教育、安全宣传等领域持续发力,成为未成年人保护工作中动人的“银色风景线”。这些“五老”还组建“银龄宣讲团”“文艺宣传队”,深入校园、社区(村),在“五四”“六一”“国庆”等节点,通过故事会、报告会、情景剧等孩子喜闻乐见的形式,宣讲党史、优良传统、法律法规与安全知识。今年以来,已开展活动60余场,覆盖青少年4000余人次。

燕子镇关工委秘书长唐生秀是其中代表之一。多年来,她自费组织文艺宣传队,设立小型助学基金,带动身边“五老”结对帮扶困难学生,发放“希望微心愿”礼物,组织红色故事进校园活动,用行动为孩子成长保驾护航。

从法治阳光普照校园,到精准帮扶润物无声,再到“五老”情怀温暖童心,鹤峰县正以高度责任感与创新举措,用心用情呵护每一位少年儿童,为地方发展筑牢最坚实的希望基石。(恩施日报 全媒体记者 蒋杨艳 通讯员 汪正玺

责任编辑:李欢

推进三大工程 凝聚六大力量 鹤峰织密未成年人关爱网

发表时间:2025-10-31 来源:恩施日报

清晨,阳光漫过八峰山巅,洒在苏醒的鹤峰山城。鹤峰县实验小学校门口,“护航”志愿者、执勤民警、护学家长与义工早已就位:或牵起孩童过街,或轻声提醒安全……这幅温暖的画面,每天都在该县各中小学、幼儿园门前上演。

近年来,鹤峰县将未成年人保护置于战略高位,以“党建带关建”为引擎,推进“铸魂育人”“同心护苗”“五老关爱”三大工程,凝聚家庭、学校、社会、网络、政府、司法六大保护力量,推动三维教育融合,织就密实关爱网,为少年成长筑牢根基。

铸魂育人: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什么是校园欺凌?遇到欺凌该怎么办?”9月22日,走马镇白果小学操场,县关工委、县人民检察院、县教育局联合举办“守护童年,远离伤害”法治讲座。

检察官涂煜以真实案例切入,剖析校园欺凌与网络沉迷两大“隐性陷阱”。她明确玩笑与欺凌的法律边界,现场传授“冷静避开—理智应对—及时求助”自护法则。谈及网络沉迷时,她用通俗语言揭秘短视频“算法陷阱”,警示过度用网对注意力、情绪控制的危害。

讲座后,模拟法庭随即开展。学生分别扮演审判长、公诉人、被告人等角色,严格还原庭审流程。六年级学生黎江羽航感慨:“原来法律不是冰冷的条文,它一直在身边守护我们。”

鹤峰县始终将立德树人贯穿教育全程,推动法治教育常态化、生动化。由县政法委牵头,整合多部门力量组建普法志愿队,定期送法进校园。如今,教育形式已从单一讲座,拓展到模拟法庭、法治情景剧、安全竞赛等互动模式,让法律知识更易被孩子接受。同时,该县注重用红色基因与传统文化浸润学生心灵,组织青少年赴满山红烈士陵园、五里坪革命旧址开展红色研学;邀请老战士讲述烽火岁月;将优良家风、民族团结意识融入日常教学。今年以来,全县已开展送法进校园60余场,覆盖师生1.8万余人,让法治阳光照亮每个成长角落。

同心护苗:守护成长不落一人

“六一”前夕,鹤峰县特殊教育学校暖意融融。县慈善总会、县总工会、县残联、县民政局等10余家单位,带着生活补贴、学习物资走进校园,为孩子们送上节日温暖。真挚的关爱,点亮了一张张纯真笑脸。

“一个都不能少”是鹤峰县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的坚定承诺。针对留守儿童、困境儿童等青少年群体,全县构建“发现报告—评估分类—精准干预—跟踪回访”闭环机制。基层网格员、学校老师、儿童主任是“前哨”,及时发现孩子需求与困境;乡镇“五老”工作室、学校“亲情小屋”和心理咨询室是“港湾”,提供情感陪伴与心理疏导;民政、教育、人社、残联等部门联动,确保救助措施精准“滴灌”到户到人。教育系统的“爱心妈妈”结对行动已持续多年,众多教师与社会爱心人士主动加入,成为留守儿童的情感依靠。心理健康护航工程也扎实推进,通过专业力量筛查、建档,为有需要的学生提供一对一心理辅导。目前,已为129名重点学生建立心理档案,90名经培训的包保教师常态化开展关爱,用专业与爱心守护稚嫩心灵。

银发生辉:“五老”余热温暖童心

“唱山歌哎,这边唱来那边和……”每周三下午,太平镇贺龙希望小学的音乐教室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茅坝山歌传承人、七旬老人钟兴年准时出现,耐心教孩子们传唱古老旋律。在他的指导下,稚嫩童声让非遗文化焕发新生。

在鹤峰,像钟兴年这样的“五老”(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老模范)志愿者有 200余名。他们不仅是知识传播者,更是温暖守护者,在非遗传承、科普教育、安全宣传等领域持续发力,成为未成年人保护工作中动人的“银色风景线”。这些“五老”还组建“银龄宣讲团”“文艺宣传队”,深入校园、社区(村),在“五四”“六一”“国庆”等节点,通过故事会、报告会、情景剧等孩子喜闻乐见的形式,宣讲党史、优良传统、法律法规与安全知识。今年以来,已开展活动60余场,覆盖青少年4000余人次。

燕子镇关工委秘书长唐生秀是其中代表之一。多年来,她自费组织文艺宣传队,设立小型助学基金,带动身边“五老”结对帮扶困难学生,发放“希望微心愿”礼物,组织红色故事进校园活动,用行动为孩子成长保驾护航。

从法治阳光普照校园,到精准帮扶润物无声,再到“五老”情怀温暖童心,鹤峰县正以高度责任感与创新举措,用心用情呵护每一位少年儿童,为地方发展筑牢最坚实的希望基石。(恩施日报 全媒体记者 蒋杨艳 通讯员 汪正玺

湖北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主办

技术支持:荆楚网

投稿邮箱: hbwmwxxbs@vi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