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远安县嫘祖镇荷花店村,无论哪家举办葬礼,村民上门帮忙都只送十元礼金,这种习俗已坚持了40年。
这“十元礼金”是一群“老友汇”成员以邻里互助的大爱之情,对丧葬清廉乡风的坚守。
10月21日,记者走进远安县嫘祖镇荷花店村,探寻这份跨越40载的坚守背后,未曾改变的温暖初心。
一支队伍40载初心相传
“过去集体生活时,谁家老人走了都是大伙凑钱出力帮着送终。分田到户后,这份情分我们没断,就这么把‘老友汇’延续了下来。”谈及这个村民自发组织的由来,老村支书陈天龙的话满是温情。
20世纪80年代,“老友汇”应需而生。谁家有老者离世,成员们便齐齐上门,从丧事筹备到落葬收尾,全程搭手帮忙,同时还得带上当时家家都稀罕的粮食和现款,帮失亲家庭扛过难关。以组织之力聚邻里之情,成了“老友汇”最初的意义。
一晃40年,荷花店村早已不同往昔:年轻人大多外出务工,65岁以上老人超500人,多数独居。如今,礼金和物资已不再重要,但“老友汇”的作用却愈发关键——它成了村里最坚实的“邻里守望站”。
全村6个村民小组,每组都有一个“老友汇”,共计六百余名成员,平均年龄超60岁,男女各半。男人挑体力活,女人主理厨房,分工默契如家人。
“请外人的话,几天光工资就得五六千元,活儿还未必贴心妥帖。”村民严春兰的话,道尽了“老友汇”的独特价值。
4组向世明的岳母去世时,“老友汇”的全程帮衬,让他省心又暖心。作为一名“异乡人”,这份温暖让他动了心,随后主动加入“老友汇”,从受助者变成了助人者,把这份情分继续传递下去。
40载春秋,“老友汇”没写过章程,没立过规矩,却凭着一份朴素的情分,壮大成数百人的温暖队伍,接住了老人们的孤单。
一条铁规暖了代代人
“老友汇”的“十元礼金”,一守就是40年。
最初,成员们赶丧礼时,总凑上5元现金加5斤大米,帮着丧家渡难关;后来规矩简化,统一成每人十元礼金。
全村6个村民小组的“老友汇”各有各的管法,却唯独把这“十元礼金”当成雷打不动的铁规。
过去,十元能抵一户人家一个月伙食费;如今,连一天饭钱都不够,这规矩却从没变过。
日子好了,有人提议涨礼金,被“老友汇”成员驳回。“这十元是情到人到,是来帮衬办事的,不是比阔气的。”陈天龙的话,道破了规矩的本心。
还有人觉得十元礼金“不划算”,不愿请“老友汇”,转而找外人操办;“老友汇”也曾因此陷入困境,不少村民担心“来帮忙的人多,实在招待不起”。
但4组组长王平玉始终没放弃:只要“东家”还盼着“老友汇”来,他就带着大伙加倍卖力干活,事一办完便悄悄离开,东家备好的谢礼坚决不收,连一顿饭都不肯留,就为帮人家省下开支。
而这份“只出力气、不拿谢礼”的真心,也让曾身陷危机的“老友汇”,在村里稳稳扎下根、活络至今。
前不久,村民章烈新的父亲李国华离世,荷花店村2组“老友汇”理事长胡先英立刻带领50余位成员自发上门。大家每人送上十元礼金,摒弃大操大办、仪式繁琐的旧俗,各尽所能把丧仪办得庄重又省心。
40年过去,“十元礼金”从昔日的“重金”变成如今的“薄礼”,变的是它的实际分量,不变的,始终是邻里间相扶相帮的暖心底色。
一股新风简办丧事暖乡邻
“老友汇”这股丧葬清风不仅在村里扎了根,更逐步向镇里、县里传散开来。
自“老友汇”组建,头一件事便是简化丧葬流程,将铺张旧俗、迷信讲究一一剔除,立下清廉新风。
前几年,邻村的丧葬攀比风一度盛行:有人为“撑面子”,专程请外地戏班连唱三天,宴席摆上几十桌,烟酒非名牌不用,一场丧事办下来,动辄花费两三万元。
“这股风气再刹不住,老祖宗传下的情分都要败光!”看着邻村这般铺张,王平玉主动上门“宣讲”,不讲空洞道理,先算一笔“明白账”:“请戏班一天两千,二十桌宴席光菜钱就八千,这些钱够给孩子交两年学费,值当吗?”
就这样,周边的分水、田家场等村也受了影响,跟着荷花村建起“老友汇”。往后办丧事,没了喧天锣鼓,没了剩菜堆积,一碗热菜暖了人心,全程花费不过三千元。
“有‘老友汇’在,省钱又体面,比打肿脸充胖子强太多!”分水村党支部书记徐文豪说道。
如今,“老友汇”的影响力已覆盖 20个村落,“简办丧事、厚养薄葬”早已不是一句口号。“老友汇”用40年坚守,把繁琐旧俗换成温情规矩,把攀比排场变成庄重心意;没有封建迷信的折腾,只留邻里相扶的温暖。这股丧葬清风,从“老友汇”起,被村民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渐渐成了刻在乡土里的新风尚。
“下一步,我们将以‘老友汇’为样板,把丧葬新风从‘自发’变‘常态’,通过建机制、树典型、广宣传,让‘厚养薄葬、邻里互助’的文明理念扎根更多乡村。”中共远安县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望建华说道。(三峡日报记者 曾雪彬 崔艳华 通讯员彭果)
发表时间:2025-10-31 来源:湖北文明网
在远安县嫘祖镇荷花店村,无论哪家举办葬礼,村民上门帮忙都只送十元礼金,这种习俗已坚持了40年。
这“十元礼金”是一群“老友汇”成员以邻里互助的大爱之情,对丧葬清廉乡风的坚守。
10月21日,记者走进远安县嫘祖镇荷花店村,探寻这份跨越40载的坚守背后,未曾改变的温暖初心。
一支队伍40载初心相传
“过去集体生活时,谁家老人走了都是大伙凑钱出力帮着送终。分田到户后,这份情分我们没断,就这么把‘老友汇’延续了下来。”谈及这个村民自发组织的由来,老村支书陈天龙的话满是温情。
20世纪80年代,“老友汇”应需而生。谁家有老者离世,成员们便齐齐上门,从丧事筹备到落葬收尾,全程搭手帮忙,同时还得带上当时家家都稀罕的粮食和现款,帮失亲家庭扛过难关。以组织之力聚邻里之情,成了“老友汇”最初的意义。
一晃40年,荷花店村早已不同往昔:年轻人大多外出务工,65岁以上老人超500人,多数独居。如今,礼金和物资已不再重要,但“老友汇”的作用却愈发关键——它成了村里最坚实的“邻里守望站”。
全村6个村民小组,每组都有一个“老友汇”,共计六百余名成员,平均年龄超60岁,男女各半。男人挑体力活,女人主理厨房,分工默契如家人。
“请外人的话,几天光工资就得五六千元,活儿还未必贴心妥帖。”村民严春兰的话,道尽了“老友汇”的独特价值。
4组向世明的岳母去世时,“老友汇”的全程帮衬,让他省心又暖心。作为一名“异乡人”,这份温暖让他动了心,随后主动加入“老友汇”,从受助者变成了助人者,把这份情分继续传递下去。
40载春秋,“老友汇”没写过章程,没立过规矩,却凭着一份朴素的情分,壮大成数百人的温暖队伍,接住了老人们的孤单。
一条铁规暖了代代人
“老友汇”的“十元礼金”,一守就是40年。
最初,成员们赶丧礼时,总凑上5元现金加5斤大米,帮着丧家渡难关;后来规矩简化,统一成每人十元礼金。
全村6个村民小组的“老友汇”各有各的管法,却唯独把这“十元礼金”当成雷打不动的铁规。
过去,十元能抵一户人家一个月伙食费;如今,连一天饭钱都不够,这规矩却从没变过。
日子好了,有人提议涨礼金,被“老友汇”成员驳回。“这十元是情到人到,是来帮衬办事的,不是比阔气的。”陈天龙的话,道破了规矩的本心。
还有人觉得十元礼金“不划算”,不愿请“老友汇”,转而找外人操办;“老友汇”也曾因此陷入困境,不少村民担心“来帮忙的人多,实在招待不起”。
但4组组长王平玉始终没放弃:只要“东家”还盼着“老友汇”来,他就带着大伙加倍卖力干活,事一办完便悄悄离开,东家备好的谢礼坚决不收,连一顿饭都不肯留,就为帮人家省下开支。
而这份“只出力气、不拿谢礼”的真心,也让曾身陷危机的“老友汇”,在村里稳稳扎下根、活络至今。
前不久,村民章烈新的父亲李国华离世,荷花店村2组“老友汇”理事长胡先英立刻带领50余位成员自发上门。大家每人送上十元礼金,摒弃大操大办、仪式繁琐的旧俗,各尽所能把丧仪办得庄重又省心。
40年过去,“十元礼金”从昔日的“重金”变成如今的“薄礼”,变的是它的实际分量,不变的,始终是邻里间相扶相帮的暖心底色。
一股新风简办丧事暖乡邻
“老友汇”这股丧葬清风不仅在村里扎了根,更逐步向镇里、县里传散开来。
自“老友汇”组建,头一件事便是简化丧葬流程,将铺张旧俗、迷信讲究一一剔除,立下清廉新风。
前几年,邻村的丧葬攀比风一度盛行:有人为“撑面子”,专程请外地戏班连唱三天,宴席摆上几十桌,烟酒非名牌不用,一场丧事办下来,动辄花费两三万元。
“这股风气再刹不住,老祖宗传下的情分都要败光!”看着邻村这般铺张,王平玉主动上门“宣讲”,不讲空洞道理,先算一笔“明白账”:“请戏班一天两千,二十桌宴席光菜钱就八千,这些钱够给孩子交两年学费,值当吗?”
就这样,周边的分水、田家场等村也受了影响,跟着荷花村建起“老友汇”。往后办丧事,没了喧天锣鼓,没了剩菜堆积,一碗热菜暖了人心,全程花费不过三千元。
“有‘老友汇’在,省钱又体面,比打肿脸充胖子强太多!”分水村党支部书记徐文豪说道。
如今,“老友汇”的影响力已覆盖 20个村落,“简办丧事、厚养薄葬”早已不是一句口号。“老友汇”用40年坚守,把繁琐旧俗换成温情规矩,把攀比排场变成庄重心意;没有封建迷信的折腾,只留邻里相扶的温暖。这股丧葬清风,从“老友汇”起,被村民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渐渐成了刻在乡土里的新风尚。
“下一步,我们将以‘老友汇’为样板,把丧葬新风从‘自发’变‘常态’,通过建机制、树典型、广宣传,让‘厚养薄葬、邻里互助’的文明理念扎根更多乡村。”中共远安县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望建华说道。(三峡日报记者 曾雪彬 崔艳华 通讯员彭果)
湖北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主办
技术支持:荆楚网
投稿邮箱: hbwmwxxbs@vi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