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城皆是电影院 全民入画共欢“影”——宜昌“全城一座电影院”活动观察

A-   A+
发表时间:2025年10月31日    来源:湖北文明网

当城市化身为永不落幕的“巨型片场”,它与市民之间会碰撞出怎样奇妙的火花?

连日来,不少市民发现,从专业影院到街头巷尾,多元的电影场景、艺术装置已悄然嵌入城市肌理。人们漫步其中,稍不经意便“走入”电影场景,感受宜昌深厚的历史文脉与喷薄而出的现代活力,沉浸于一场全方位、无边界的光影盛宴。

场景一:电影联展,让更多市民了解电影

唱片机流淌出熟悉的旋律,电影《英雄》《长安的荔枝》的服饰道具渐次浮现……踏入满意楼3楼,《致敬中国电影诞生120周年主题特展——追光溯影:色彩・声影・记忆》如一道时光长廊,将人们温柔引入中国电影的百年星河。

市民宗艳平在《英雄》那惊心动魄的红色戏服前久久凝望。“当年在影院第一次看到《英雄》,那种震撼至今难忘。”她动情地说,“我从没想到,色彩也是一种语言,能够传递情绪、诉说情感。”

长江牌F16-4型16mm电影放映机、中华206FY电唱机、整面的电影杂志墙……展厅内,当阳淯溪电影博物馆创办人贺宗耀精心挑选的“老伙计”,默默诉说着几代人的青春记忆与集体情怀。

与满意楼不同,留光城市数字记忆馆的《致敬中国电影诞生120周年主题特展——未来图景:科技赋能的影视艺术》,为观众打开了通往电影新纪元的天窗。

《封神》中的铠甲兵器通过三维建模重获新生,《庆余年2》的发冠在数字雕刻中焕发新韵……

“电影从来都是一场造梦的艺术。”市民邓玮感叹,“科技进步拓宽了电影制作的边界,我们作为观众,也能沉浸在更真实、动人的光影梦境中。”

“我们希望通过展览搭起一座桥梁,让更多宜昌市民走近电影、了解电影。”黑弓BLACKBOW创意总监、“全城一座电影院”总策划江珊表示。该展览将持续至2026年1月28日。

场景二:公益放映,把电影送到市民家门口

10月29日晚,细雨如丝,公益观影活动在新华广场如期开展,不少市民冒雨前来。

“今年是中国电影诞生多少周年?”“徐峥导演的第一部作品是什么?”互动环节中,观众踊跃参与。18时30分,电影《烈火英雄》准时放映。附近的居民、途经的游客纷纷停下脚步,撑起伞,静静驻足。

63岁的市民张建秋看得格外专注。“感觉回到了小时候。”他告诉记者,自己从小在江苏农村长大,那时候电影院少,每次放露天电影,全村人都像过节。《地雷战》《珍珠塔》……说起当年的片子,老人如数家珍,眼里闪着光。

当晚,市民冯彦勋来到西陵区石板溪社区的公益放映现场。“每部好电影都是一扇任意门,推开它,你就进入了另一个生命,体验了另一段人生。”她希望,这样的公益活动能持续办下去。

据了解,为营造浓厚的电影文化氛围,我市精心选取了5家影院、10处露天场所和25个社区(小区),在10月27日至29日连续三晚集中开展公益放映,把电影真正送到市民家门口。

“虽然是公益放映,但都是近年来口碑与热度兼具的佳作。”天河国际影城副店长冯雯告诉记者,活动期间,影城安排了《悬崖之上》《满江红》《集结号》三部风格各异的影片,以满足不同年龄段观众的喜好。“市民的参与热情很高,每场都超过百人,超出了我们的预期。”

场景三:艺术装置,城市与艺术相互成就

如今的二马路,已化作流动的电影艺术长廊:满意楼外立面上,“电影派对”主题装置格外吸睛——爆米花、3D眼镜、卡通摄像机等交织在一起,仿佛一场永不散场的狂欢;“三峡电影小队”主题装置区,豚憨憨、电能能、粽满满、橙甸甸四大IP化身片场主角,或调试灯光、或专注打板……不少市民游客举起手机,定格这一刻的光影相逢。

“这条街仿佛会‘生长’。每次来都有新的主题、新的装置,真正是常来常新。”市民屈万清赞叹道。

青海游客袁蔚毕业于三峡大学,这次因为电影故地重游。“这些艺术装置让宜昌既有气质,更有温度。”她期待宜昌能持续推出类似的文化活动,始终充满新鲜感。

放眼全市,整个宜昌城区也变身成一座“没有围墙的巨型露天电影院”,十余组艺术装置正以细腻的美学语言,展开电影与城市的深情对话:奥体中心的“120周年光影之书”,以导演手记的形式,虚拟撰写《一半山水一半城》的影像叙事;温德姆至尊酒店的“莎乐美电影院”,深度复原了宜昌最早影院的旧貌……

位于滨江公园的艺术装置“江边漫步”,承载了宜昌籍设计师郭廖辉的城市记忆。“《江边漫步》是装置的名字,也是宜昌人在这个场域中不断发生的行为。”他希望创造一个与山水对话、深入思考的空间,唤醒更多城市记忆、迸发更多创作灵感。(三峡日报记者  杨婧

责任编辑:何霄

满城皆是电影院 全民入画共欢“影”——宜昌“全城一座电影院”活动观察

发表时间:2025-10-31 来源:湖北文明网

当城市化身为永不落幕的“巨型片场”,它与市民之间会碰撞出怎样奇妙的火花?

连日来,不少市民发现,从专业影院到街头巷尾,多元的电影场景、艺术装置已悄然嵌入城市肌理。人们漫步其中,稍不经意便“走入”电影场景,感受宜昌深厚的历史文脉与喷薄而出的现代活力,沉浸于一场全方位、无边界的光影盛宴。

场景一:电影联展,让更多市民了解电影

唱片机流淌出熟悉的旋律,电影《英雄》《长安的荔枝》的服饰道具渐次浮现……踏入满意楼3楼,《致敬中国电影诞生120周年主题特展——追光溯影:色彩・声影・记忆》如一道时光长廊,将人们温柔引入中国电影的百年星河。

市民宗艳平在《英雄》那惊心动魄的红色戏服前久久凝望。“当年在影院第一次看到《英雄》,那种震撼至今难忘。”她动情地说,“我从没想到,色彩也是一种语言,能够传递情绪、诉说情感。”

长江牌F16-4型16mm电影放映机、中华206FY电唱机、整面的电影杂志墙……展厅内,当阳淯溪电影博物馆创办人贺宗耀精心挑选的“老伙计”,默默诉说着几代人的青春记忆与集体情怀。

与满意楼不同,留光城市数字记忆馆的《致敬中国电影诞生120周年主题特展——未来图景:科技赋能的影视艺术》,为观众打开了通往电影新纪元的天窗。

《封神》中的铠甲兵器通过三维建模重获新生,《庆余年2》的发冠在数字雕刻中焕发新韵……

“电影从来都是一场造梦的艺术。”市民邓玮感叹,“科技进步拓宽了电影制作的边界,我们作为观众,也能沉浸在更真实、动人的光影梦境中。”

“我们希望通过展览搭起一座桥梁,让更多宜昌市民走近电影、了解电影。”黑弓BLACKBOW创意总监、“全城一座电影院”总策划江珊表示。该展览将持续至2026年1月28日。

场景二:公益放映,把电影送到市民家门口

10月29日晚,细雨如丝,公益观影活动在新华广场如期开展,不少市民冒雨前来。

“今年是中国电影诞生多少周年?”“徐峥导演的第一部作品是什么?”互动环节中,观众踊跃参与。18时30分,电影《烈火英雄》准时放映。附近的居民、途经的游客纷纷停下脚步,撑起伞,静静驻足。

63岁的市民张建秋看得格外专注。“感觉回到了小时候。”他告诉记者,自己从小在江苏农村长大,那时候电影院少,每次放露天电影,全村人都像过节。《地雷战》《珍珠塔》……说起当年的片子,老人如数家珍,眼里闪着光。

当晚,市民冯彦勋来到西陵区石板溪社区的公益放映现场。“每部好电影都是一扇任意门,推开它,你就进入了另一个生命,体验了另一段人生。”她希望,这样的公益活动能持续办下去。

据了解,为营造浓厚的电影文化氛围,我市精心选取了5家影院、10处露天场所和25个社区(小区),在10月27日至29日连续三晚集中开展公益放映,把电影真正送到市民家门口。

“虽然是公益放映,但都是近年来口碑与热度兼具的佳作。”天河国际影城副店长冯雯告诉记者,活动期间,影城安排了《悬崖之上》《满江红》《集结号》三部风格各异的影片,以满足不同年龄段观众的喜好。“市民的参与热情很高,每场都超过百人,超出了我们的预期。”

场景三:艺术装置,城市与艺术相互成就

如今的二马路,已化作流动的电影艺术长廊:满意楼外立面上,“电影派对”主题装置格外吸睛——爆米花、3D眼镜、卡通摄像机等交织在一起,仿佛一场永不散场的狂欢;“三峡电影小队”主题装置区,豚憨憨、电能能、粽满满、橙甸甸四大IP化身片场主角,或调试灯光、或专注打板……不少市民游客举起手机,定格这一刻的光影相逢。

“这条街仿佛会‘生长’。每次来都有新的主题、新的装置,真正是常来常新。”市民屈万清赞叹道。

青海游客袁蔚毕业于三峡大学,这次因为电影故地重游。“这些艺术装置让宜昌既有气质,更有温度。”她期待宜昌能持续推出类似的文化活动,始终充满新鲜感。

放眼全市,整个宜昌城区也变身成一座“没有围墙的巨型露天电影院”,十余组艺术装置正以细腻的美学语言,展开电影与城市的深情对话:奥体中心的“120周年光影之书”,以导演手记的形式,虚拟撰写《一半山水一半城》的影像叙事;温德姆至尊酒店的“莎乐美电影院”,深度复原了宜昌最早影院的旧貌……

位于滨江公园的艺术装置“江边漫步”,承载了宜昌籍设计师郭廖辉的城市记忆。“《江边漫步》是装置的名字,也是宜昌人在这个场域中不断发生的行为。”他希望创造一个与山水对话、深入思考的空间,唤醒更多城市记忆、迸发更多创作灵感。(三峡日报记者  杨婧

湖北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主办

技术支持:荆楚网

投稿邮箱: hbwmwxxbs@vi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