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峰“1+4+N”模式巧解暑期托管难

A-   A+
发表时间:2025年08月07日    来源:湖北文明网

中国地质大学的研究生田媛连续第七次来到五峰开展志愿服务。

暑期孩子去哪儿?五峰一套创新模式化解了这份焦虑——以1套团省委标准课程为基础、4大核心服务为支柱、N项特色服务为延伸的“1+4+N”体系,让30个托管服务点如星火般点亮城乡。

乡情铸魂:光影里的家园对话

“媛媛姐姐,这张照片里的茶树怎么东倒西歪的?”7月22日清晨,采花乡黄家台村服务点的教室里,晨光漫过窗棂,12岁的伊伊趴在课桌上,指尖跟着光影里的茶芽轻轻移动。来自中国地质大学的研究生、志愿者田媛告诉她:“那时候是零散种植。现在你看,这里有连片的生态茶园,还有观光步道呢。”

“爸爸总说‘一片叶子富全村’,这是真的吗?”伊伊仰起沾着晨光的小脸问。田媛笑着点头:“对呀,茶叶就是我们五峰的‘金叶子’!”

这流淌的光影,正是五峰“乡情铸魂”的精心设计。团县委为全县30个服务点定制的“我和我的五峰”标准化课件,用高清图片串联起家乡的变迁。当童声跟着课件里的鼓点哼唱,当茶山的故事成为家庭餐桌上的话题,土家文化的根脉便在下一代心中悄然生长。

守护安全:岸边的“智慧小救星”

7月8日,清水湾村服务点操场,9岁的章章踮着脚比划“呼救手势”,手臂伸直又落下。“要像举着星星一样,远处的人才能看见哦!”志愿者万玉清蹲在他面前,握着他的小手调整动作。

课堂上刚看完防溺水案例视频,章章皱着眉问:“万老师,如果看到同学掉河里,我能跳下去拉他吗?”万玉清摇摇头,指着旁边捆成捆的塑料瓶:“咱们是‘智慧小救星’,不是‘莽撞小勇士’。你看,把这些扔过去当漂浮物,再大声喊‘有人落水’,才是最管用的。”

孩子们的欢呼声里,安全意识悄悄扎根,背后是一套细致的课程设计。五峰的防溺护安教育,向来注重从认知到实践的闭环,课堂用本土案例视频让孩子直观看到野外水域的“隐形风险”;户外演练时,从呼救手势到漂浮物制作,每个动作都对应着可能发生的危险场景。

傍晚5点家长来接时,万玉清会笑着和章章奶奶说:“今天学会了用衣服做救生圈呢!”而老人手机里收到的“傍晚别去溪边玩”的提醒,正是30个服务点每日执行的家校对接行动之一。

今年夏天截至目前,五峰没有一起溺水事故,孩子们在演练中学会了知识和技能,父母终于可以安心上班了。

健康润心:听诊器与“情绪云雾”

7月22日,桥河社区的生理课上,武汉大学第一临床学院朱医生举起肺器官模型说:“吸气时,它像胀起来的气球,总抠鼻子、不洗手,细菌就会跑进去哦。”7岁的辰辰赶紧捂住鼻子:“我再也不抠了!”

而在县图书馆服务点,心理咨询志愿者杨老师正和10岁的小宇玩“情绪云雾”游戏。“你今天的‘云雾’是什么颜色?”杨老师指着画纸问。小宇小声说:“有点灰,妈妈没接我电话。”杨老师拿起画笔添上阳光:“就像山路十八弯,绕绕就到山顶了,妈妈在加班呀。”小宇的眉头慢慢舒展。

这些让孩子轻松接纳的健康引导,藏着五峰托管班的用心。为了让身心健康服务更贴孩子的心,托管班特意联合县委统战部、县红十字会心理志愿服务队,把专业知识“翻译”成孩子们能懂的语言,把“情绪管理”比作“云雾聚散”“山路弯弯”,让心理咨询少了距离感;邀请高校医生用模型、游戏讲透生理知识,让“健康”从抽象概念变成日常能做到的小事。

当家长说“孩子现在会提醒我‘别熬夜,心脏要休息’”,当曾经沉默的小宇主动分享心事,这些变化印证了:健康服务不必“高大上”,能让孩子懂身体、会倾诉,就是给家庭最暖的关怀。

美育启蒙:拓印纸上的自然与传承

7月23日,牛庄乡教学点,6岁的美嘉把枫叶蘸上颜料按在纸上,举着作品雀跃:“周老师,像不像小蝴蝶?”湖北美术学院的周老师笑着点头:“再加点西兰卡普的小纹路,就更棒啦!”

洞口村的纽扣画课上,14岁的阳阳把红纽扣粘成五角星,抬头问志愿者:“这是红军帽子上的星星吗?”志愿者联想起“红渔坪红岩垴战斗”:“对呀,他们为咱们打天下呢。”小男孩立刻又粘了几颗:“要让星星更亮!”

孩子们笔下的自然与传承,离不开课程里的巧思。五峰的美育启蒙,始终跟着孩子的视角走,低年级从自然拓印感受美,高年级在传统纹样里加“家乡新景”。红色资源丰富的点位,则把革命故事融进艺术创作。志愿者从不直接“教技巧”,而是像周老师那样说:“你眼里的家乡是什么样,就画成什么样。”

当孩子的作品里既有枫叶拓印,又有红军星星,美育早已不是“画画课”,它是让孩子发现“生活即美”的眼睛,是让红色精神、民族文化通过画笔“活”在心里的纽带。

N项特色:量身定制的成长礼物

7月8日,五峰图书馆“阅读奇趣营”里,7岁的文雅和徐老师共读《宇宙的另一边》时突然举手:“宇宙的另一边,五峰的茶叶是不是长在云朵上?”徐老师翻出茶园卫星图:“咱们五峰的茶园本就在北纬30度的云雾里呀!”

天风证券的港台青年邱子夫正带着孩子画地图:“这是五峰茶园,这是香港维多利亚港,用彩虹连起来好不好?”9岁的俊豪举着彩笔:“我要画高铁,从五峰开到台湾!”

小凤池村的新书架前,武昌区青联志愿者正整理绘本:“这些够读到暑假结束啦。”村支书向小红笑道:“以前只有旧课本,现在有‘移动图书馆’了!”隔壁的八段锦课堂,6岁的欣怡跟着志愿者比划:“像小猫伸懒腰,好玩!”

这些“N项特色”,是五峰“1+4”体系的延伸:联合企业、高校、公益组织,把阅读、地域连接、健康锻炼等需求“打包”进托管班。它不追求“一个样”,而是像给孩子量身做衣服,喜欢读书的有“奇趣营”,关注远方的有“地图课”,偏远村的孩子有了新绘本。

当俊豪说“要画高铁连两岸”,当欣怡教奶奶打八段锦,这些服务早已超越“托管”本身,它们是给每个孩子的成长礼物,让800余个家庭在多元服务里,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

从茶香里的家乡变迁,到岸边演练中的安全守护,从听诊器下的健康关怀,到拓印纸上的创意迸发,再到N项特色里的个性满足,五峰“1+4+N”模式的密码,藏在“场景里有对话,对话里有做法,做法里有温度”的细节里。

“民生服务既要解当下之忧,更要育未来之苗。”五峰团县委副书记程飞龙表示,将以“1+4+N”模式为抓手,将标准化服务与个性化创新相结合,用看得见的举措回应群众对“安心托管”的期盼。(三峡日报通讯员  石建锋)

责任编辑:王炯

五峰“1+4+N”模式巧解暑期托管难

发表时间:2025-08-07 来源:湖北文明网

中国地质大学的研究生田媛连续第七次来到五峰开展志愿服务。

暑期孩子去哪儿?五峰一套创新模式化解了这份焦虑——以1套团省委标准课程为基础、4大核心服务为支柱、N项特色服务为延伸的“1+4+N”体系,让30个托管服务点如星火般点亮城乡。

乡情铸魂:光影里的家园对话

“媛媛姐姐,这张照片里的茶树怎么东倒西歪的?”7月22日清晨,采花乡黄家台村服务点的教室里,晨光漫过窗棂,12岁的伊伊趴在课桌上,指尖跟着光影里的茶芽轻轻移动。来自中国地质大学的研究生、志愿者田媛告诉她:“那时候是零散种植。现在你看,这里有连片的生态茶园,还有观光步道呢。”

“爸爸总说‘一片叶子富全村’,这是真的吗?”伊伊仰起沾着晨光的小脸问。田媛笑着点头:“对呀,茶叶就是我们五峰的‘金叶子’!”

这流淌的光影,正是五峰“乡情铸魂”的精心设计。团县委为全县30个服务点定制的“我和我的五峰”标准化课件,用高清图片串联起家乡的变迁。当童声跟着课件里的鼓点哼唱,当茶山的故事成为家庭餐桌上的话题,土家文化的根脉便在下一代心中悄然生长。

守护安全:岸边的“智慧小救星”

7月8日,清水湾村服务点操场,9岁的章章踮着脚比划“呼救手势”,手臂伸直又落下。“要像举着星星一样,远处的人才能看见哦!”志愿者万玉清蹲在他面前,握着他的小手调整动作。

课堂上刚看完防溺水案例视频,章章皱着眉问:“万老师,如果看到同学掉河里,我能跳下去拉他吗?”万玉清摇摇头,指着旁边捆成捆的塑料瓶:“咱们是‘智慧小救星’,不是‘莽撞小勇士’。你看,把这些扔过去当漂浮物,再大声喊‘有人落水’,才是最管用的。”

孩子们的欢呼声里,安全意识悄悄扎根,背后是一套细致的课程设计。五峰的防溺护安教育,向来注重从认知到实践的闭环,课堂用本土案例视频让孩子直观看到野外水域的“隐形风险”;户外演练时,从呼救手势到漂浮物制作,每个动作都对应着可能发生的危险场景。

傍晚5点家长来接时,万玉清会笑着和章章奶奶说:“今天学会了用衣服做救生圈呢!”而老人手机里收到的“傍晚别去溪边玩”的提醒,正是30个服务点每日执行的家校对接行动之一。

今年夏天截至目前,五峰没有一起溺水事故,孩子们在演练中学会了知识和技能,父母终于可以安心上班了。

健康润心:听诊器与“情绪云雾”

7月22日,桥河社区的生理课上,武汉大学第一临床学院朱医生举起肺器官模型说:“吸气时,它像胀起来的气球,总抠鼻子、不洗手,细菌就会跑进去哦。”7岁的辰辰赶紧捂住鼻子:“我再也不抠了!”

而在县图书馆服务点,心理咨询志愿者杨老师正和10岁的小宇玩“情绪云雾”游戏。“你今天的‘云雾’是什么颜色?”杨老师指着画纸问。小宇小声说:“有点灰,妈妈没接我电话。”杨老师拿起画笔添上阳光:“就像山路十八弯,绕绕就到山顶了,妈妈在加班呀。”小宇的眉头慢慢舒展。

这些让孩子轻松接纳的健康引导,藏着五峰托管班的用心。为了让身心健康服务更贴孩子的心,托管班特意联合县委统战部、县红十字会心理志愿服务队,把专业知识“翻译”成孩子们能懂的语言,把“情绪管理”比作“云雾聚散”“山路弯弯”,让心理咨询少了距离感;邀请高校医生用模型、游戏讲透生理知识,让“健康”从抽象概念变成日常能做到的小事。

当家长说“孩子现在会提醒我‘别熬夜,心脏要休息’”,当曾经沉默的小宇主动分享心事,这些变化印证了:健康服务不必“高大上”,能让孩子懂身体、会倾诉,就是给家庭最暖的关怀。

美育启蒙:拓印纸上的自然与传承

7月23日,牛庄乡教学点,6岁的美嘉把枫叶蘸上颜料按在纸上,举着作品雀跃:“周老师,像不像小蝴蝶?”湖北美术学院的周老师笑着点头:“再加点西兰卡普的小纹路,就更棒啦!”

洞口村的纽扣画课上,14岁的阳阳把红纽扣粘成五角星,抬头问志愿者:“这是红军帽子上的星星吗?”志愿者联想起“红渔坪红岩垴战斗”:“对呀,他们为咱们打天下呢。”小男孩立刻又粘了几颗:“要让星星更亮!”

孩子们笔下的自然与传承,离不开课程里的巧思。五峰的美育启蒙,始终跟着孩子的视角走,低年级从自然拓印感受美,高年级在传统纹样里加“家乡新景”。红色资源丰富的点位,则把革命故事融进艺术创作。志愿者从不直接“教技巧”,而是像周老师那样说:“你眼里的家乡是什么样,就画成什么样。”

当孩子的作品里既有枫叶拓印,又有红军星星,美育早已不是“画画课”,它是让孩子发现“生活即美”的眼睛,是让红色精神、民族文化通过画笔“活”在心里的纽带。

N项特色:量身定制的成长礼物

7月8日,五峰图书馆“阅读奇趣营”里,7岁的文雅和徐老师共读《宇宙的另一边》时突然举手:“宇宙的另一边,五峰的茶叶是不是长在云朵上?”徐老师翻出茶园卫星图:“咱们五峰的茶园本就在北纬30度的云雾里呀!”

天风证券的港台青年邱子夫正带着孩子画地图:“这是五峰茶园,这是香港维多利亚港,用彩虹连起来好不好?”9岁的俊豪举着彩笔:“我要画高铁,从五峰开到台湾!”

小凤池村的新书架前,武昌区青联志愿者正整理绘本:“这些够读到暑假结束啦。”村支书向小红笑道:“以前只有旧课本,现在有‘移动图书馆’了!”隔壁的八段锦课堂,6岁的欣怡跟着志愿者比划:“像小猫伸懒腰,好玩!”

这些“N项特色”,是五峰“1+4”体系的延伸:联合企业、高校、公益组织,把阅读、地域连接、健康锻炼等需求“打包”进托管班。它不追求“一个样”,而是像给孩子量身做衣服,喜欢读书的有“奇趣营”,关注远方的有“地图课”,偏远村的孩子有了新绘本。

当俊豪说“要画高铁连两岸”,当欣怡教奶奶打八段锦,这些服务早已超越“托管”本身,它们是给每个孩子的成长礼物,让800余个家庭在多元服务里,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

从茶香里的家乡变迁,到岸边演练中的安全守护,从听诊器下的健康关怀,到拓印纸上的创意迸发,再到N项特色里的个性满足,五峰“1+4+N”模式的密码,藏在“场景里有对话,对话里有做法,做法里有温度”的细节里。

“民生服务既要解当下之忧,更要育未来之苗。”五峰团县委副书记程飞龙表示,将以“1+4+N”模式为抓手,将标准化服务与个性化创新相结合,用看得见的举措回应群众对“安心托管”的期盼。(三峡日报通讯员  石建锋)

湖北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主办

技术支持:荆楚网

投稿邮箱: hbwmwxxbs@vi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