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堰:绣花功夫守护绿水青山

A-   A+
发表时间:2025年08月07日    来源:湖北文明网

“这些厌氧氨氧化菌能吃掉自身体重10倍的氨氮污染物。”8月4日,在北京排水集团十堰公司西部渗滤液处理厂,运行班长王锋指着反应器里的“红菌”说,这项2014年从北京引入的技术,让垃圾渗滤液处理电耗降低60%,污泥减少50%以上。

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地,湖北十堰坚决扛牢确保“一泓清水永续北上”政治责任,以科技创新为刃、系统治理为纲,构建起立体防御体系,让丹江口水库成为国家水网的放心源头。

位于十堰经开区的东部新区综合污水处理厂,将易产生噪音和气味的设施“深藏”地下,采用“絮凝沉淀+立体生态接触氧化”工艺,日处理污水1500吨,实现污水处理的高效、集约,现场听不到噪音、闻不到气味、看不到污水。

同样的场景,在茅箭区车站沟生态公园呈现。地下6米深处,采用匈牙利 BFBR立体生态技术的污水处理厂默默运转,经处理后的出水水质达地表水Ⅲ类标准。

治水如治身,需标本兼治。十堰累计投入300多亿元,系统推进“五河”(神定河、泗河、犟河、剑河、官山河)治理。通过实施截污、清污、减污、控污、治污、管污“六大工程”,构建起前端“正本清源”、中端“休养生息”、末端“严防死守”的全链条治理体系,让治水工作形成闭环。

为确保治理体系高效运转,十堰积极引入行业头部企业与前沿技术,碧水源、北京排水集团等企业相继落地,广泛运用膜工艺、“红菌”等27种污水处理技术。我市污水治理体系被业内专家形象地称为“全球污水处理技术博物馆”。

在茅箭区茅塔河小流域的脱氮沟里,由砾石、锯末与生物菌剂组成的“地下战队”,将潜流中的硝态氮悄然转化为无害氮气。“上面种玉米,下面搞净化,一亩地能减氮20公斤。”该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这种“藏粮于地、藏治于耕”的智慧,让2500余套农村污水处理设施与农田生态系统有机融合,使我市成为湖北首个实现农村环境整治全覆盖的市州。

上半年,十堰辖区27个国省控水质考核断面达标率、优良率均为100%,全市水环境质量达到历史最好水平。

从技术创新到系统治理,从城镇攻坚到农村覆盖,十堰用科技与制度的双重保障,让每一滴水都带着秦巴山脉的纯净,向着北方奔涌而去,书写着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答卷。(十堰日报记者 纪枫波)

责任编辑:王炯

十堰:绣花功夫守护绿水青山

发表时间:2025-08-07 来源:湖北文明网

“这些厌氧氨氧化菌能吃掉自身体重10倍的氨氮污染物。”8月4日,在北京排水集团十堰公司西部渗滤液处理厂,运行班长王锋指着反应器里的“红菌”说,这项2014年从北京引入的技术,让垃圾渗滤液处理电耗降低60%,污泥减少50%以上。

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地,湖北十堰坚决扛牢确保“一泓清水永续北上”政治责任,以科技创新为刃、系统治理为纲,构建起立体防御体系,让丹江口水库成为国家水网的放心源头。

位于十堰经开区的东部新区综合污水处理厂,将易产生噪音和气味的设施“深藏”地下,采用“絮凝沉淀+立体生态接触氧化”工艺,日处理污水1500吨,实现污水处理的高效、集约,现场听不到噪音、闻不到气味、看不到污水。

同样的场景,在茅箭区车站沟生态公园呈现。地下6米深处,采用匈牙利 BFBR立体生态技术的污水处理厂默默运转,经处理后的出水水质达地表水Ⅲ类标准。

治水如治身,需标本兼治。十堰累计投入300多亿元,系统推进“五河”(神定河、泗河、犟河、剑河、官山河)治理。通过实施截污、清污、减污、控污、治污、管污“六大工程”,构建起前端“正本清源”、中端“休养生息”、末端“严防死守”的全链条治理体系,让治水工作形成闭环。

为确保治理体系高效运转,十堰积极引入行业头部企业与前沿技术,碧水源、北京排水集团等企业相继落地,广泛运用膜工艺、“红菌”等27种污水处理技术。我市污水治理体系被业内专家形象地称为“全球污水处理技术博物馆”。

在茅箭区茅塔河小流域的脱氮沟里,由砾石、锯末与生物菌剂组成的“地下战队”,将潜流中的硝态氮悄然转化为无害氮气。“上面种玉米,下面搞净化,一亩地能减氮20公斤。”该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这种“藏粮于地、藏治于耕”的智慧,让2500余套农村污水处理设施与农田生态系统有机融合,使我市成为湖北首个实现农村环境整治全覆盖的市州。

上半年,十堰辖区27个国省控水质考核断面达标率、优良率均为100%,全市水环境质量达到历史最好水平。

从技术创新到系统治理,从城镇攻坚到农村覆盖,十堰用科技与制度的双重保障,让每一滴水都带着秦巴山脉的纯净,向着北方奔涌而去,书写着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答卷。(十堰日报记者 纪枫波)

湖北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主办

技术支持:荆楚网

投稿邮箱: hbwmwxxbs@vi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