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江口水库碧波万顷。记者刘昆摄(资料图片)
编者按:2024年8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寄语十堰丹江口库区环保志愿者,充满深情、饱含厚望,令人深受鼓舞、倍感振奋,为新形势下十堰市统筹推进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保护指明了方向。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320万十堰人以“守井人”的使命担当,在严格监管中守护源头活水,在科学治理中涵养绿水青山,在绿色转型中拓展发展新路。
清水长流,见证中华大地的生命律动;重托如山,激荡永续发展的时代担当。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一周年之际,本报推出“牢记嘱托护碧水向绿而行建支点”专栏,全面展示十堰市将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转化为坚实行动,确保“一泓清水永续北上”的鲜活实践,敬请关注。
“水是生存之本、文明之源。”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重要论断,深刻阐明了水对于人类生存发展以及文明传承的关键作用。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十堰人民牢记嘱托,以水为墨,饱蘸责任与担当,将这一重要论断转化为生动实践,奋力书写新时代生态文化新篇章。
守护碧水扛牢“国之大者”
在京能热电十堰有限公司厂区内,一座高160米、直径122米的双曲线型冷却塔巍然矗立,作为冷却全厂发热设备的核心设施,它正持续接收着来自神定河污水处理厂的净化尾水。
这个湖北省乃至华中地区最大的中水回用项目,不仅实现了废水到活水的循环利用,更帮助企业大幅降低用水成本。
确保“一泓清水永续北上”,是十堰刻在骨子里的神圣使命,护水已成为全民的自觉行动。
在东风锻造有限公司,智能节水系统的应用成效显著。2024年企业每万元产值新水消耗量降至1.48吨,年节水超5万吨,节约税费约17万元;通过冷却水闭路循环改造,循环水利用率提升至95%以上。
为筑牢水资源管理根基,十堰市出台《十堰市节约用水“十四五”规划》等纲领性文件,强化水资源利用的政策约束,落实水资源管理责任。建立居民阶梯水价、非居民计划用水、取水许可、节水奖惩等10多项管理制度,形成覆盖全领域的节水管理体系。
在农业领域,郧阳区滔河灌区、丹江口市江北灌区入选湖北省第四批省级节水型灌区。十堰市积极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争取资金用于精准补贴与节水奖励,27处中型灌区全部实行取水许可制度,发布水权分配方案,持续提升灌区管理效能。
全流域水污染治理同样成效显著。通过关闭搬迁重污染企业、建设排污截流管网、实施河道生态修复等系列举措,昔日鱼虾难觅的犟河如今碧波荡漾,成为市民亲水嬉戏的生态乐园,珍稀鸟类频频现身。“五河(神定河、泗河、犟河、剑河、官山河)治理”成为全国黑臭水体治理典型。
活化文脉深挖“水之魂”
百万年前“郧县人”逐水而居,数千年文明依水而兴。水,不仅是十堰的生命线,更是流淌在文化血脉里的灵魂。在汉江最大支流——堵河的发源地,竹溪县武陵不夜城的夜晚总是热闹非凡: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山二黄在此精彩上演,昆曲、越剧、豫剧、秦腔等剧种轮番登场,一招一式尽显传统艺术之美,一颦一笑传递戏曲韵味。
竹山县官渡镇武陵峡,相传是陶渊明笔下《桃花源记》的原型地,堵河穿境而过。当地深入挖掘历史和民俗资源,打造集主题餐饮、绿松石展销、非遗文创体验于一体的桃花源商业综合体。游客循着千古文字的足迹,来此寻找心中的桃花源,在山水之间感受“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穿越体验。
仙山武当与汉江有着不解之缘,紫霄宫前太乙池池水清澈见底,溪流潺潺,完美诠释了“道法自然”。每年数百万游客和习练者来到武当山,习练行云流水、刚柔并济的太极功夫,在山水之间、拳脚起落间,体悟“上善若水”的东方智慧。
在位于郧阳区柳陂镇的武当不夜城,武当文化、汉水文化、郧阳抚治文化等本地知名文化IP有了全新呈现。当地借助设计的力量,使商业综合体成为传承历史文脉、彰显城市品格的新载体,让人们在流淌的江水中感悟古韵新风。
点水成金赋能绿色发展
十堰市坚定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探索“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的十堰路径,让水成为串联文化、生态、旅游的闪亮纽带。
在十堰博物馆“南水北调·世纪工程”展厅,老照片、旧物件与详实数据无声述说着丹江口库区人民的奉献与担当,成为生动的国情教育课堂;丹江口工程展览馆内,8台激光投影与实体沙盘数字联动,用数字孪生技术复原十万建设者凿山筑坝的壮阔场景,为参观者建构出具身感知的历史体验空间。
登上“南水北调号”大型观演游船,游客可通过5D实景演绎和原创戏剧,穿越时空领略古均州城的繁华盛景,感受库区人民兴修丹江口大坝时“舍小家顾大家”的热血壮举。在这里,山水风光与历史记忆交相辉映,实现了自然景观与人文体验的深度融合。
武当山下的大型沉浸式演艺《武当一梦》更是震撼人心,其将武当武术、道教文化与现代光影技术完美结合,让游客在视听盛宴中穿越千年,亲身感受武当山的历史变迁与文化魅力。
优质的水资源是十堰最大的生态禀赋:境内有大小河流2489条,水资源总量达398亿立方米,丹江口水库入选首批“中国好水”水源地。如今,这份独特的资源优势正加速转化为经济增长点,从生态旅游到绿色农业,从水经济到水文化,水的活力正渗透到发展的各个领域,为绿色低碳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十堰将继续心怀“国之大者”,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大道上坚定前行。这承载着千年文脉的一江碧水,必将持续滋养十堰、惠泽北国,在新时代的浩荡东风里,奔腾向前、永不停息。(十堰日报 记者 段吉雄)
发表时间:2025-08-04 来源:湖北文明网
丹江口水库碧波万顷。记者刘昆摄(资料图片)
编者按:2024年8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寄语十堰丹江口库区环保志愿者,充满深情、饱含厚望,令人深受鼓舞、倍感振奋,为新形势下十堰市统筹推进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保护指明了方向。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320万十堰人以“守井人”的使命担当,在严格监管中守护源头活水,在科学治理中涵养绿水青山,在绿色转型中拓展发展新路。
清水长流,见证中华大地的生命律动;重托如山,激荡永续发展的时代担当。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一周年之际,本报推出“牢记嘱托护碧水向绿而行建支点”专栏,全面展示十堰市将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转化为坚实行动,确保“一泓清水永续北上”的鲜活实践,敬请关注。
“水是生存之本、文明之源。”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重要论断,深刻阐明了水对于人类生存发展以及文明传承的关键作用。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十堰人民牢记嘱托,以水为墨,饱蘸责任与担当,将这一重要论断转化为生动实践,奋力书写新时代生态文化新篇章。
守护碧水扛牢“国之大者”
在京能热电十堰有限公司厂区内,一座高160米、直径122米的双曲线型冷却塔巍然矗立,作为冷却全厂发热设备的核心设施,它正持续接收着来自神定河污水处理厂的净化尾水。
这个湖北省乃至华中地区最大的中水回用项目,不仅实现了废水到活水的循环利用,更帮助企业大幅降低用水成本。
确保“一泓清水永续北上”,是十堰刻在骨子里的神圣使命,护水已成为全民的自觉行动。
在东风锻造有限公司,智能节水系统的应用成效显著。2024年企业每万元产值新水消耗量降至1.48吨,年节水超5万吨,节约税费约17万元;通过冷却水闭路循环改造,循环水利用率提升至95%以上。
为筑牢水资源管理根基,十堰市出台《十堰市节约用水“十四五”规划》等纲领性文件,强化水资源利用的政策约束,落实水资源管理责任。建立居民阶梯水价、非居民计划用水、取水许可、节水奖惩等10多项管理制度,形成覆盖全领域的节水管理体系。
在农业领域,郧阳区滔河灌区、丹江口市江北灌区入选湖北省第四批省级节水型灌区。十堰市积极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争取资金用于精准补贴与节水奖励,27处中型灌区全部实行取水许可制度,发布水权分配方案,持续提升灌区管理效能。
全流域水污染治理同样成效显著。通过关闭搬迁重污染企业、建设排污截流管网、实施河道生态修复等系列举措,昔日鱼虾难觅的犟河如今碧波荡漾,成为市民亲水嬉戏的生态乐园,珍稀鸟类频频现身。“五河(神定河、泗河、犟河、剑河、官山河)治理”成为全国黑臭水体治理典型。
活化文脉深挖“水之魂”
百万年前“郧县人”逐水而居,数千年文明依水而兴。水,不仅是十堰的生命线,更是流淌在文化血脉里的灵魂。在汉江最大支流——堵河的发源地,竹溪县武陵不夜城的夜晚总是热闹非凡: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山二黄在此精彩上演,昆曲、越剧、豫剧、秦腔等剧种轮番登场,一招一式尽显传统艺术之美,一颦一笑传递戏曲韵味。
竹山县官渡镇武陵峡,相传是陶渊明笔下《桃花源记》的原型地,堵河穿境而过。当地深入挖掘历史和民俗资源,打造集主题餐饮、绿松石展销、非遗文创体验于一体的桃花源商业综合体。游客循着千古文字的足迹,来此寻找心中的桃花源,在山水之间感受“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穿越体验。
仙山武当与汉江有着不解之缘,紫霄宫前太乙池池水清澈见底,溪流潺潺,完美诠释了“道法自然”。每年数百万游客和习练者来到武当山,习练行云流水、刚柔并济的太极功夫,在山水之间、拳脚起落间,体悟“上善若水”的东方智慧。
在位于郧阳区柳陂镇的武当不夜城,武当文化、汉水文化、郧阳抚治文化等本地知名文化IP有了全新呈现。当地借助设计的力量,使商业综合体成为传承历史文脉、彰显城市品格的新载体,让人们在流淌的江水中感悟古韵新风。
点水成金赋能绿色发展
十堰市坚定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探索“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的十堰路径,让水成为串联文化、生态、旅游的闪亮纽带。
在十堰博物馆“南水北调·世纪工程”展厅,老照片、旧物件与详实数据无声述说着丹江口库区人民的奉献与担当,成为生动的国情教育课堂;丹江口工程展览馆内,8台激光投影与实体沙盘数字联动,用数字孪生技术复原十万建设者凿山筑坝的壮阔场景,为参观者建构出具身感知的历史体验空间。
登上“南水北调号”大型观演游船,游客可通过5D实景演绎和原创戏剧,穿越时空领略古均州城的繁华盛景,感受库区人民兴修丹江口大坝时“舍小家顾大家”的热血壮举。在这里,山水风光与历史记忆交相辉映,实现了自然景观与人文体验的深度融合。
武当山下的大型沉浸式演艺《武当一梦》更是震撼人心,其将武当武术、道教文化与现代光影技术完美结合,让游客在视听盛宴中穿越千年,亲身感受武当山的历史变迁与文化魅力。
优质的水资源是十堰最大的生态禀赋:境内有大小河流2489条,水资源总量达398亿立方米,丹江口水库入选首批“中国好水”水源地。如今,这份独特的资源优势正加速转化为经济增长点,从生态旅游到绿色农业,从水经济到水文化,水的活力正渗透到发展的各个领域,为绿色低碳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十堰将继续心怀“国之大者”,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大道上坚定前行。这承载着千年文脉的一江碧水,必将持续滋养十堰、惠泽北国,在新时代的浩荡东风里,奔腾向前、永不停息。(十堰日报 记者 段吉雄)
湖北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主办
技术支持:荆楚网
投稿邮箱: hbwmwxxbs@vi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