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锁家乡密码厚植文化自信 “小小记录者”社会实践走进咸宁咸安区

A-   A+
发表时间:2025年07月30日    来源:湖北文明网

7月27日,咸宁咸安区迎来一群特殊的探索者——“小小记录者”社会实践团成员。他们穿梭于城市文脉深处,开启了一场融合历史探源、自然风光与产业新知的研学旅程,在行走的课堂中感受咸宁独特魅力。

这是由咸宁市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共青团咸宁市委、咸宁市妇女联合会举办的“我眼中的美丽咸宁”主题征文系列活动之一,该活动通过“小小记录者”视角,推广2025年咸宁市青少年城市品牌。

日前征文活动评选已结束,在征文大赛中表现优秀的小小记录者分批走进各个县市区,观察记录城市变化和身边美好。 咸安区征文比赛的优秀学生代表,参加了本场线下实践活动。

当天活动首站,“小小记录者”征文活动宣讲员周园媛以生动语言为大家描绘咸宁生态与人文画卷:满城桂香、碧波千岛湖、温润温泉、咸安独特的“桥”,在自然景观面前,小小记录者们认真观看、仔细聆听,感受光圈下家乡的动人图景。

城市的美好不单单在于景致,人文之美更是刻在骨子里的文化沉淀。宣讲员通过视频展示身边的文明新风故事。“白车侠”杜志军、凉茶奶奶徐桂梅数十年如一日送茶的故事,还有同龄人,温泉中学少年程戴威徒步3公里归还手机,用行动践行诚信。这些身边的典型,无不让人拍手称赞。

更特别的是,宣讲员巧妙传授写作魔法——如何将平凡见闻点石成金,化为引人入胜的文字。孩子们边听边记,笔尖流淌着对家乡之美的初印象。

走进咸宁市博物馆,历史尘埃被轻轻拂去。咸宁之名的由来、地图上密密麻麻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省级文物保护分布图、国宝级大熊猫头骨化石的沧桑、崇阳铜鼓的浑厚回响、青铜甬钟的庄严纹饰……一件件珍贵文物成为跨越时空的导师,无声讲述着脚下这片土地的悠远故事,孩子们的眼神充满惊奇与敬畏。

小小记录者沈昌兮说:“博物馆文物背后的故事,让我们对这片土地的文化有了新的认识,对创造这些文化的人更是心生敬仰。”

骄阳之下,小小记录者们走进龙潭里,仿宋派的建筑群,厚高的台基,尽显威严。碧水清漾,映照出历史的智慧之光。“大家知道我们这里为什么以宋式风格而建吗?其实是和咸宁一个家喻户晓的名人息息相关。”导游的一番发问,引起大家的注意。

走进状元门,谜底揭晓。在此,小小记录者们深入了解了北宋名臣冯京“连中三元”的传奇。从寒窗苦读到金榜题名,冯京的拼搏之路化作生动的励志教材,激励着少年们立下向学之志。

穿越千年,遥看当年冯京埋头苦读,最后一站黄鹤楼森林美酒小镇将大家的思绪瞬间拉回到现实。在弥漫着现代产业的醇香里,小小记录者们系统了解黄鹤楼酒辉煌的发展历程与闪亮荣誉。穿梭在绿意盎然的园区里,探访神秘的“美酒银行”,更近距离观察了从粮食到芬芳美酒的奇妙转化过程。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的融合,令孩子们惊叹不已。

“这些地方以前都来过,但都是走马观花,没想到普通的白酒还蕴含如此多的故事,崇阳铜鼓太了不起了,这次参观很有意思,让我收获很大。” 小小记录者马诗茵边听,边看,手里不忘记录。她表示,回家后要继续了解家乡的故事,用文字向更多的人介绍家乡。

触摸铜鼓的沧桑、聆听冯京的状元故事、见证一粒粮食如何成为一滴酒……活动结束,小小记录者们分享收获,眼神里无不闪烁着惊喜的光。这一刻,书本知识在亲历中焕发生命,家乡的历史厚度与文化活力,已然在他们心中扎根。

当小小记录者们用笔记录所见所感时,咸宁的山水人文、古韵新风,已悄然成为滋养其成长的沃土,照亮其认识家乡、传承文化的精神灯塔——未来属于少年,而文化的根脉,正在他们手中坚定延续。(咸宁日报 记者 熊大平 图/记者 赵忠志 毛亚轩 通讯员 彭禹希)

责任编辑:王炯

解锁家乡密码厚植文化自信 “小小记录者”社会实践走进咸宁咸安区

发表时间:2025-07-30 来源:湖北文明网

7月27日,咸宁咸安区迎来一群特殊的探索者——“小小记录者”社会实践团成员。他们穿梭于城市文脉深处,开启了一场融合历史探源、自然风光与产业新知的研学旅程,在行走的课堂中感受咸宁独特魅力。

这是由咸宁市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共青团咸宁市委、咸宁市妇女联合会举办的“我眼中的美丽咸宁”主题征文系列活动之一,该活动通过“小小记录者”视角,推广2025年咸宁市青少年城市品牌。

日前征文活动评选已结束,在征文大赛中表现优秀的小小记录者分批走进各个县市区,观察记录城市变化和身边美好。 咸安区征文比赛的优秀学生代表,参加了本场线下实践活动。

当天活动首站,“小小记录者”征文活动宣讲员周园媛以生动语言为大家描绘咸宁生态与人文画卷:满城桂香、碧波千岛湖、温润温泉、咸安独特的“桥”,在自然景观面前,小小记录者们认真观看、仔细聆听,感受光圈下家乡的动人图景。

城市的美好不单单在于景致,人文之美更是刻在骨子里的文化沉淀。宣讲员通过视频展示身边的文明新风故事。“白车侠”杜志军、凉茶奶奶徐桂梅数十年如一日送茶的故事,还有同龄人,温泉中学少年程戴威徒步3公里归还手机,用行动践行诚信。这些身边的典型,无不让人拍手称赞。

更特别的是,宣讲员巧妙传授写作魔法——如何将平凡见闻点石成金,化为引人入胜的文字。孩子们边听边记,笔尖流淌着对家乡之美的初印象。

走进咸宁市博物馆,历史尘埃被轻轻拂去。咸宁之名的由来、地图上密密麻麻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省级文物保护分布图、国宝级大熊猫头骨化石的沧桑、崇阳铜鼓的浑厚回响、青铜甬钟的庄严纹饰……一件件珍贵文物成为跨越时空的导师,无声讲述着脚下这片土地的悠远故事,孩子们的眼神充满惊奇与敬畏。

小小记录者沈昌兮说:“博物馆文物背后的故事,让我们对这片土地的文化有了新的认识,对创造这些文化的人更是心生敬仰。”

骄阳之下,小小记录者们走进龙潭里,仿宋派的建筑群,厚高的台基,尽显威严。碧水清漾,映照出历史的智慧之光。“大家知道我们这里为什么以宋式风格而建吗?其实是和咸宁一个家喻户晓的名人息息相关。”导游的一番发问,引起大家的注意。

走进状元门,谜底揭晓。在此,小小记录者们深入了解了北宋名臣冯京“连中三元”的传奇。从寒窗苦读到金榜题名,冯京的拼搏之路化作生动的励志教材,激励着少年们立下向学之志。

穿越千年,遥看当年冯京埋头苦读,最后一站黄鹤楼森林美酒小镇将大家的思绪瞬间拉回到现实。在弥漫着现代产业的醇香里,小小记录者们系统了解黄鹤楼酒辉煌的发展历程与闪亮荣誉。穿梭在绿意盎然的园区里,探访神秘的“美酒银行”,更近距离观察了从粮食到芬芳美酒的奇妙转化过程。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的融合,令孩子们惊叹不已。

“这些地方以前都来过,但都是走马观花,没想到普通的白酒还蕴含如此多的故事,崇阳铜鼓太了不起了,这次参观很有意思,让我收获很大。” 小小记录者马诗茵边听,边看,手里不忘记录。她表示,回家后要继续了解家乡的故事,用文字向更多的人介绍家乡。

触摸铜鼓的沧桑、聆听冯京的状元故事、见证一粒粮食如何成为一滴酒……活动结束,小小记录者们分享收获,眼神里无不闪烁着惊喜的光。这一刻,书本知识在亲历中焕发生命,家乡的历史厚度与文化活力,已然在他们心中扎根。

当小小记录者们用笔记录所见所感时,咸宁的山水人文、古韵新风,已悄然成为滋养其成长的沃土,照亮其认识家乡、传承文化的精神灯塔——未来属于少年,而文化的根脉,正在他们手中坚定延续。(咸宁日报 记者 熊大平 图/记者 赵忠志 毛亚轩 通讯员 彭禹希)

湖北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主办

技术支持:荆楚网

投稿邮箱: hbwmwxxbs@vip.163.com